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名词
•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 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治未病之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第2条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 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 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 由都尽。
第2条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 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 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 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虫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 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 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本篇为全书总纲 • 重点掌握条文:
1、2、8、 10、13、14、15、17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脏腑
是杂病的总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基本内容
一 病因、发病及预防 1、2、8、13 二 病机 10 三 四诊举例 3、4、5、6、7、9、11、12 四 治则 14、15、16、17
-天人合一
·邪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病因三条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临床 疗效
上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较好
不晓相传
中工 见肝之病 惟治肝也 较差
不解实脾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讲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范“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世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 状,误补益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名词 •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4、对病因的认识,强调了六淫的致病作用,确
立了以脏腑经络定内外,对病因进行分类的
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第1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 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 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名词
•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 不正常气候。
•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 为导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 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杂病的发病机理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 无由入其腠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小结
■本篇第一、二条以极其简炼的语言,概述了仲 景的四个重要基本观点:
1、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或内、外环境失调所 造成的。
2、是发病学观点,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 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3、预防学观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 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 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 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异治 ,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 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整体调节以 防他脏乘侮。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 其所胜”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 , 则 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木(酸)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和中气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火(苦) 土(甘)
(为深为内)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因

要 内
外因

不内外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内伤七情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 实脾:调补脾脏。 •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
八天, 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
使邪更盛,谓实实。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提要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 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 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