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 第六章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06 第六章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纯黑 精神病 患者
精神科 大夫 医学模式
无需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处于“浅灰色”的人群。
咨询对象的转介
哪些来访者需要转介: 咨询内容与咨询者不匹配; 价值观念与咨询者不相容; 个性与咨询者不相容; 与咨询者有私人关系; 来访者有特殊背景
必要的转介
求助者与咨询师不相适宜的情况有以下三类: 1.欠缺型
是 有关检查 是 介绍到精神 科或神经科

否 是否适宜咨询对象 是 否
转介
分析、确认 来访者问题
制定咨询计划
适宜咨询对象进行鉴别诊断 三.咨询对象的转介
适宜咨询对象的特点
⑴具有基本正常的智力基础 ⑵年龄适宜: 青年人比其他年龄的求助者更适合心理咨询 ⑶内容合适 ⑷人格基本正常 ⑸动机正确 ⑹对自身问题的责任感强 ⑺注重心理感受 ⑻有良好的外部支持 ⑼对症状表现出苦恼、焦虑与恐惧 ⑽交流的能力较强 ⑾对咨询的信任度高 ⑿匹配性好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和背景信息

2、个人成长史资料 A、婴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E、个人成长中的重大变化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3、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状态
二、来访者求助解决的问题
(1)“who”,他是谁? (2)“what”,发生了什么事? (3)“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
评估来访者问题的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心理测验
诊断性会谈
心理测验
常用心理测验; 常用评定量表:
1.评定量表的主要形式 2.评定量表在心理评估中的价值 3.评定量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常用评定量表
诊断性会谈
诊断性会谈的特点;
诊断性会谈的方式:
1.标准化(结构式)会谈和非标准化
(非结构式)会谈 2.谈话和观察
诊断性会谈的要领
徐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由于家境不
案例介绍
好,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觉得“世上哪有我这 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得过精神病 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 由于徐某学习不好,初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 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 感自卑。 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 成绩仍差,身体也一直不好,更觉自己无用,周 围人都看不起他。 初三起即产生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死 法,但没有勇气。 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 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 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 死了好。
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咨询师如果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明显不相适宜,或
发现自己不善处理时,就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 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给合适的咨询师, 或及时中止咨询,推荐其去寻找更有效的帮助。
– 在把求助者推荐给他人时,须持慎重的态度,防止出 现对求助者的伤害和负面影响。 • 须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但说明理 由时须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 – 对转介的新咨询师,应详细地介绍情况,提供自己的 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原咨询师的信任而提 供的隐秘。 – 必要时,原咨询师还可出于关心,询问以后的咨询情 况。但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不宜在求 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评头论足,更不 能指责,不然就会损害新咨询师的形象,影响新咨询 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咨询效果。
(4)“where”,在哪里发生的?
(5)“why”,为什么会发生? (6)“which”,与哪些人相关?
(7)“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
问题产生的原因
精神分析途径; 反射-行为-学习路径; 人本主义途径; 认知途径; 生物医学途径; 社会文化途径
问题产生的原因
反射-行为-学习路径: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案例介绍

下面是他的一段诉说: “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性格; 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 我什么都不行,身体、成绩、家庭; 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 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 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 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 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 亲对我好,我不能死在她面前(哽咽),我为母 亲而活着┅┅”
心理健康中的“灰色区”概念示意图:
各种非病理性精神痛苦之总和 各种病理性精神痛苦之总和
纯白 人员 健康人格 自信心高 适应力强 服务 人员 服务 模式 无需
浅灰 各种由生活、人际 关系压力而产生 心理冲突之人 心理咨询员 社会工作者 咨询心理学 模式
深灰 各种变态人格 与人格异常、 障碍之人 心理医师 心理门诊大夫 临床心理学 模式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和背景信息
二、来访者求助解决的问题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对问题的分析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和背景信息
1、一般资料 A、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 B、求助者的生活状况 C、婚姻家庭 D、工作记录 E、社会交往 F、娱乐活动 G、自我描述 H、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由于咨询师的训练重点不一,擅长内容不一,因而,对某些 类型的咨询内容很可能不懂、不擅长。 2.忌讳型 指有些咨询师在价值观念上、情感方式上很可能对某些人、 某些咨询内容持有某种程度的敏感、偏见、忌讳,很容 易走入误区。 咨询师本人也应该常接受督导,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 水平,更能宽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3.冲突型 咨询师与求助者可能在个性等方面存在着某种不协调; 有些求助者对咨询师信奉的某种理论方法持不信任态度, 那么就不能使用该方法咨询。
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霍妮强调了三种主要的文化矛盾: 一是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
二是人们不断被激起的享受需要与人们在满
足这些需要时实际受到的挫折之间的矛盾,
三是个人自由与实际受到的各种限制之间
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 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 儿子把父母告上法庭
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本主义途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洛· 梅的存在分析论
问题产生的原因
精神分析途径; 反射-行为-学习路径; 人本主义途径; 认知途径; 生物医学途径; 社会文化途径
社会文化途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
社会性应激源的急剧增加,急剧社会变迁;
社会文化途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
社会性应激源的急剧增加,急剧社会变迁;
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隔离是老年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精神病人存在偏见和歧视
对问题的分析
把问题具体化;
分清表面问题与深层次问题
某一工科院校四年级男大学生,考研前两个月初 次来访 看书时有一种紧张感,左胸部同时有憋闷感, 以至于无法坚持学习; 与同学交往时,有一种排斥感和紧张感; 做一件事往往想马上完成,也有一种紧张感。
第六章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 与分析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一. 评估来访者问题的一般程序 二. 适宜咨询对象的选择与转介 三. 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四. 评估来访者问题的主要手段
成长有一个过 程,咨询也有 一个过程
评估来访者问题的一般程序
来访者咨询内容概况


是否属于精神病、严重人格障碍或脑器质性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