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
‚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
‚启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恐怕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母亲‛不能少: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从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以‚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和‚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导入新课。
之后便是读歌谣,品亲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
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
个文本的学习。
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
相信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会练就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