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简明章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答: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舆论的共同特征:(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
舆论本身就是许多意见的总和,而不是个人的见解;(3)舆论所要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具有针对性;(4)舆论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没有传播出来的言论不能称之为舆论,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就是群体制造舆论的自然选择之一;(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影响。
3.媒介舆论形态和现实舆论形态有何区别?答:舆论的媒介形态,是通过大众传播介质传播信息而形成的舆论。
而议论、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共同构成了舆论的现实形态。
与舆论的媒介形态相比,舆论的现实形态显示出其“自下而上”的形成途径,更贴和了科学意义上的舆论概念。
第二章4,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答: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无论是两级传播,还是多级传播,意见领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5.什么是舆论的客体,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答:舆论的客体即为社会现实中舆论的主体普遍关注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
特征:①公共性;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②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关注的是对象往往是一个打破常态性问题的问题,由于它的冲突性和反常性引起公众的关注;③现实性;当前的现实性、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性、与未来相关的现实性。
第三章4.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答:“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①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②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③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④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5.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社会提倡尊老爱幼,保护弱势群体,平等对待残疾人士,在公车上,年轻人必须给老人、孕妇让座,否则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舆论压力,忽视他们的对错得失,舆论谴责一番,而后再来探讨原因或忽视这一环节。
舆论的存在就是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广泛、有效的监督方式和机制,过激或被人利用的舆论失了本来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中伤舆论自身,对于舆论,要冷静分析,不盲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舆论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1.舆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答:主观原因:①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团体心理和从众行为;③风俗习惯和宗教情感。
客观原因:①客观环境;②政府机构;③大众传媒。
2.怎样理解大众传媒对舆论产生的作用?答:①提供舆论客体;②讨论平台;③引导形成舆论。
5.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答:①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②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③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6.舆论领袖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舆论的形成有何作用?舆论领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①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②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③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④能够有第一手资料的人,增加现场感⑤生动化的表达易于与受众产生共鸣;⑥名人效应、粉丝效应。
作用:在群体意见的处理上,对群众智慧进行分析、纠正、互动与整合,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观念。
第五章1.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答: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表达的方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狂欢、游行示威等)。
6.什么是谣言?为什么说它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答:谣言是针对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或自然的现象所形成的不正确的言论。
舆论学中谣言又称为社会谣言。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于社会或自然现象所发表的较为一致的议论,社会谣言则是以特殊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此现象所进行的较为一致的议论。
因此,社会谣言是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的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公开性,即个体或群体公开表达和交流意见;并且,社会允许人们合法的利用某些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
如果不能做到信息公开,社会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非法的、地下的传播形式。
这时就会形成小道上谣言纷起的现象。
因此,社会谣言是在受到社会挤压下的社会舆论的非体制化产物,社会谣言不是一般的社会舆论,而是社会舆论的否定形式。
第六章2.网络舆论有哪些特点?答:①形式崭新、现状复杂的舆论特点;②五色陈杂的舆论客体;③复杂多变的舆论自身。
3.网络舆论有哪些主要的正面功能?答:①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②加速加大信息传播;③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④推动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进程。
4.结合实例谈谈网络舆论存在的隐患。
答:①流言蜚语的载体;网络舆论为虚假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打击新浪的事件:新浪网的名字SINA在日文里就是侮辱我们的“支那”的意思,号召人么不要上新浪,还引起抗日热潮,后经查证,纯属诬陷,这则不实消息却占据了一定的流通空间。
在正常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还会因失真而造成流言,如“宝马撞人案”,对这起交通肇事案件,开始流传她是某高管亲戚,后流传为黑龙江某省长儿媳,一时仇富、仇腐的舆论席卷网络,往往是“辗转相传”或“人多口杂”造成谣言。
②情绪宣泄的窗口;因网民道德缺失,发布和散发一些不负责任、片面、偏激的不实言论,队对于“9·11”事件的不实猜测,引发追捧,口耳相传,造成不满情绪,引发言论危机,社会不和谐等问题出现。
5.网络舆论应该如何引导?答:①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新闻单位网站、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②提高引导艺术:改进引导方式和方法、让网络成为网民现实生活的“减压阀”、加强正确的主导声音;③技术与法律双管齐下。
净化舆论环境;④树网络文明新风,实现舆论自律。
第七章1.怎样理解舆论的媒介化?答:舆论的媒介化,是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大众媒体获取的信息面广,采集的信息量大,能较大程度的获取人们的信任,其制作、复制的产品容易被广大受众接受,由于现今的技术、设备、和广泛而密切的信息网络,尤其是第四媒体的加入,让大众媒体成为社会舆论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大众传媒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大众传播媒介和舆论密切结合,大众传播媒介在与舆论互动中,使得舆论主题不断扩大并改变着他们的时空观,形成对媒介的依赖,使得舆论客体扩大并使其公开化,从而导致客体改变,实现对舆论的引导。
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舆论渠道的时候,也必然肩负着代表舆论、引导舆论的职责。
2.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答;①宣传:借助于符号,以求操控他人的信仰、态度或行为的或多或少的系统的行动。
②新闻策划: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③“议程设置”:新闻传媒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
第八章2.舆论引导的前提和目标是什么?答:前提:①舆论引导需要有受众观念;②舆论引导需要遵循新闻规律;③舆论引导需要适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以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正确处理好引导社会舆论和反映社会舆论的关系。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舆论引导方面实现了哪些创新?答:①培育“舆论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质量;②加强选题策划,当好把关人角色;③加强多媒体的合作,扩大主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④整合公众(网民)意见,把握民间舆论;⑤公布舆情调查结果,增加公共事件透明度。
第十章1.舆论测量的定义和意义。
答:它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和尚未形成而又必须把握的舆论和公众心理,运用统计方法把握社会舆论的各项指数,通过定量分析了解舆论的动向,把握人心的向背,进行科学预测,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更有效的发挥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服务。
科学的把握舆论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避免为舆论所左右。
我国舆论监督的不足表现在:答:1、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理论上说,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
传媒监督的正当性来自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
传媒批评的权利不应是一种特权。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
只有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
2、媒体监督变成了监督媒体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
要“统一口径”后“统一发布”,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监督有了好事,又是请报纸,又是请电台、电视台,非要着力渲染一番,而有了负面新闻后则是百般封锁,这种地方的舆论监督就难以发挥作用3、异地监督有局限我国媒体都是由某级政府管理,相应的被管辖的媒体,很难对顶头上司进行舆论监督,在我国就形成异地监督的特色。
即A地发生的恶性事件,A地媒体集体沉默,往往由B地媒体曝光,跟踪报道,进行异地监督。
这是很有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