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见下图)
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培养良好的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3.防治疾病,按时作预防接种以防传染病的发生
及时诊治疾病,矫正先天畸形。
4.生长发育监测(包括身高、体重、皮下脂肪的监测,见下图)
精确身高测量
(十一)全课内容总结与结语
以营养不良病理生理改变为主线,简单小结它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和治疗。
(5)体温调节:营养不良患儿体温偏低,可能与热能摄入不足;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血糖降低;氧耗量、脉率和周围血循环量减少等有关。
2.各系统功能低下
(1)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泻等。
(2)循环系统:脉搏细弱,低血压等。
(3)泌尿系统:尿量增多,低比重尿等。
(4)神经系统:精神抑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3.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举例说明)
4.自发性低血糖。
(注意:因低血糖的发生对于营养不良患儿来说,是一个危急的并发症,举例说明重点不再治疗,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它的发生。预防方法有两种,第一,值班医务人员加强晨间巡视;第二,嘱咐家长夜间增加哺乳次数或加喂糖水。)
(八)诊断(diagnosis)
(5)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皆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
(五)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1.体重不增(最早出现的症状)至体重减轻。
2.皮下脂肪减少,近消失。顺序:腹部躯干臀 Nhomakorabea四肢面部。
3.各器官功能紊乱的表现。
(六)临床分型及分度(clinical types and degrees)
(4)食物供给方式:尽量口服,若不能口服者,可予以鼻饲、静脉营养等。
3.促进消化:如补充消化酶,注射胰岛素,供给锌制剂以及中医治疗(如中药参苓白术散,针灸,推拿等)。
4.治疗合并症:如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等。
(十)预防(prevention)
1.加强保健工作:包括产前访视以及宣传育儿方法、疾病预防、营养指导等宣传教育工作。
1.根据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的程度进行分度。
2.根据能量缺乏、还是蛋白质缺乏为主进行临床分型,其中消瘦型者予以分度。
(1)消瘦型:能量缺乏为主。
①3岁以下婴幼儿分轻、中、重三度(具体特点见下表)
②3岁以上分为轻、重两度(主要根据体重下降的程度来划分,具体特点见下表)。
3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消瘦型)特点
(九)治疗(treatment)
治疗原则以消除病因为主,采取防治结合、营养与保育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综合措施。
1.去除病因:改善喂养,治疗疾病。
2.调整饮食: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对食物的耐受性不好,饮食调整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并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
(三)吴梓梁主编.小儿内科学.第1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397-1402
(四)Behrman RE, Kliegman RM and Jenson HB.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6th ed. Science Press, Harcourt Asia, W.B. Saunders, 2001,228~230
(二)定义(definition)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即蛋白质和/或能量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常伴有各器官功能的紊乱。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3.需要量增多
(1)生长发育快速阶段。
(2)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如伤寒、麻疹、肝炎等)。
(3)双胎、早产儿。
4.消耗量过大: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营养素的消耗增多。
(四)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y)
营养不良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1.新陈代谢异常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一)概述(overview)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在逐年下降,我国的状况也是一样。六、七十年代处于饥荒时期,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良患者到处可见,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0.6%,八十年代,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地改善,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至9.7%,而2000年发生率又下降了一半。根据临床资料统计,目前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贫困吃不饱,绝大部分都是喂养不当或疾病造成的。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的,不仅要求同学们认真掌握好营养不良病因、临床表现,进行正确地诊断及治疗,而且要更加重视营养不良的预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增强全民的饮食卫生意识。因为通过疾病的预防、喂养的改善,许多营养不良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
(七)并发症(complication)
1.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并发症。
2.各种维生素缺乏:最常见的维生素A缺乏,另外还有维生素D、C、E缺乏等。
(注意:维生素A缺乏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眼睛干燥,经常眨眼,角膜浑浊,云翳,甚至溃疡、穿孔。所以,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一定检查角膜,但手法一定要轻柔,以防溃疡的角膜穿孔。另外,要及时给患者补充维生素A。而且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要认为眼睛出现症状,就是单一的眼科疾病,而要扩大思考范围,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轻度
中度
重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5-25%
25-40%
>40%
腹壁皮褶厚度
0.8-0.4cm
<0.4cm
近消失
身长
正常
稍低
明显低
消瘦
不明显
明显
皮包骨样
皮肤
正常
苍白松弛
苍白无弹性
精神
正常
轻度萎靡
抑制烦躁交替
肌张力
正常
降低
低下
3岁以上小儿营养不良(消瘦型)特点
3~7岁
7~14岁
轻度重度
轻度重度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三)病因(etiology)
1.长期摄入不足
(1)母乳不足,代乳品选择不恰当。
(2)骤然断奶。
(3)辅食添加不及时,不恰当。
(4)不良的饮食习惯。
2.消化吸收障碍
(1)消化系统解剖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肠旋转不良等。
(2)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唇裂腭裂肠旋转不良
1.好发年龄:3岁以下婴幼儿。
2.病史:疾病史、喂养史。
3.症状及体征: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各器官功能紊乱等表现。
4.辅助检查:胰岛素生长因子1、血清前白蛋白等。
根据以上诊断要点,典型营养不良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轻症患儿易被忽略,而且仅依据一次临床症状和一次体重测量很难决定,必须继续观察并和患儿以前的生长发育指标作比较。辅以IGF-1等必要的辅助检查。如临床已见消瘦,应参考同年正常婴幼儿的衡量标准范围,估计其属于哪一度的营养不良。对于身材矮小的病儿,则应以皮下脂肪和临床表现为主进行判断,方能更准确说明营养不良的轻重度。此外,还要进一步追求其发病原因。首先调查营养史,在质和量方面分析进食是否符合需要。如在营养史方面未能发现显著不正常的情况,就必须检查有无感染性疾病、先天畸形及异常体质存在。患儿的生活习惯及家庭环境有无异常之处,也应了解清楚。
(1)热卡供应:
轻度:60~80kcal/kg•d 120~180 kcal/kg•d。
中、重度:40~55 kcal/kg•d 120~180 kcal/kg•d。
(2)蛋白质供应:1.5~2.0g/kg•d 3.0~4.5 g/kg•d。
(3)食物选择:乳制品,豆浆、蛋类、肝泥、肉末、鲜鱼粉等。
(十二)思考题
1.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是怎么进行分型的?各型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有何表现?
2.营养不良在预防和治疗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八、参考资料
(一)王慕荻主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75
(二)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6-527
结语:营养不良是儿科四大防治疾病之一,多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医务人员都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它的防治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由于它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所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课后进一步巩固复习,大力宣传营养卫生知识,加强疾病预防,并提高对疾病识别的警觉性。为逐步消灭营养不良,提高人口素质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1)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不足低蛋白血症水肿。
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
(2)脂肪:机体动员消耗脂肪
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
(3)碳水化合物:糖原累积不足低血糖。
(4)水、盐代谢: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等。
(注意,在重度营养不良时,组织消耗,细胞分解,细胞内钾移至细胞外,使血钾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当补液纠酸后,细胞外钾又回到细胞内,低血钾症又可能出现,故治疗时应注意补钾。)
15%~30%
>30%
20%~30%
>30%
皮下脂肪
减少
明显减少或近消失
减少
明显减少或近消失
消瘦
轻微
严重
轻微
严重
精神萎靡、呆滞
轻微
明显或严重
轻微
明显
皮肤颜色及弹性
苍白、弹性差
苍白明显、弹性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