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儿科学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消化吸收不良:唇腭裂、 幽门梗阻(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泻病、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3.需要量增加:急慢性传染病恢复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营 养基础差,出生后需要追赶性生长。
4.消耗量过大:糖尿病,甲亢,肺结核,肿瘤。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 ①糖原不足 →低血糖。 ②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负氮平衡→水肿。 ③脂肪分解 →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 ④水盐代谢 →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钾 ⑤体温调节 →体温偏低
胆固醇、血糖、电解质降低。 3.IGF-1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 4.微量元素检查:降低。
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疾病史,临床表现即可 诊断。
诊断
营养不良的体格测量指标
诊断
<3岁营养不良分度
体重减轻 腹壁脂肪 臀部脂肪 面部脂肪 消瘦 精神状态 皮肤颜色、弹性 肌肉松弛

15-25% 0.8-0.4cm 无明显改变 无明显改变 不明显 无明显变化 正常或苍白 轻微
诊断
7-14岁营养不良分度
体重减轻 皮下脂肪 消瘦 精神萎靡 皮肤颜色、弹性

20-30% 减少 轻微 轻微 苍白,弹性差

>30% 明显减少或消失 严重 严重 苍白明显,弹性很差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 3.调整饮食。 4.促进消化:消化酶、B族维生素、锌、
苯丙酸诺龙:促进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又能抑制分解。 中成药。 5.其他:成分输血、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
大腿部:大腿内侧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临床表现
3.各系统功能低下: 4.并发症:
①贫血(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蛋白质等 造血原料)。
②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 ③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 ④自发性低血糖。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程度不等的贫血。 2.生化检查:血清蛋白降低为最特征性的改变。
病理生理
2.各系统功能低下: ①消化系统 →消化功能低下、腹泻。 ②循环系统 →脉搏细弱、血压偏低。 ③泌尿系统 →多尿、尿比重下降。 ④神经系统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⑤免疫系统 →易并发各种感染。
临床表现
1.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2.最先体重不增,
继而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减少, 最后身高低于正常。


25-40%
>40%
<0.4cm
消失
变薄
完全消失
减少
三角脸
明显
皮包骨样
哭吵、烦躁 精神萎靡
苍白,弹性差 多皱纹,弹性消失
明显
明显,肌张力低下
诊断
3-7岁营养不良分度
体重减轻 皮下脂肪 消瘦 精神萎靡 皮肤颜色、弹性

15-30% 减少 轻微 轻微 苍白,弹性差

>30% 明显减少或消失 严重 严重 苍白明显,弹性很差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定义: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 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特点:①主要见于<3岁的婴幼儿。 ②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水肿。 ③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分型:①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 ②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③混合型
消瘦型
浮肿型
病因
1.摄入不足:①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乳制品。 ②配方奶过稀。 ③长期以淀粉类食物喂养。 ④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

临床表现
皮下脂肪减少顺序: 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
测量方法: 1.面部:拇指固定于嘴角外侧,食指对着耳垂,两指相距3cm,捏起皮折。 2.背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皮褶方向向外下方,与脊柱成45度。 3.腹部:锁骨中线和脐水平线相交处,两指相距3cm,捏起皮折,皮折方向和躯干平行。 4.上臂部:于肩峰与桡骨头连线中点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