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患部由凉转温。共服药12剂,诸症痊愈,投疏风再造丸善后。至今未发。
按:寒湿皆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又湿邪困脾,脾运失司,继而产生内湿,内外合邪,
使肢体经脉气滞血壅,津液涩渗而成顽痹。桂枝温经通阳,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有补
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二药合用为治寒湿痹证之要药。再配以健脾除湿,祛风胜湿之品,恰 中病机,故对屡治不显效之顽痹,6剂症减患部由凉转温,12剂获痊愈之良效。
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肠炎经验
徐书
(tI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徐书诊所,2 14000)
摘要:运用经方乌梅汤,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及朱老的经验方仙桔汤治疗肠炎。
过敏性鼻炎亲身验案
谭湘伟
博罗谭湘伟诊所
经方治疗妇科病验案举隅
刘新敏夏文艳姜羡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经方常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如五苓散常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
4、营血亏虚
若患者营血亏虚,皮肤干燥瘙痒,脉沉迟缓者,治宜养血润燥,可随证选用桂枝新加汤
等加减。
时方养血祛风止痒之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临床上皮肤瘙痒症状可见于多种皮肤病,证情纷繁复杂,难于概述,以上所列举诸法及 方不能尽其所见,仅资参考,但相信若能遵循仲景六经辨证之法,辨清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属性,依证选方,做到方证相应,往往可以执简驭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病案举例
例一:赵某,男,57岁1998年7月初诊。右侧臀部及腿上下牵引样抽痛,蜷腿稍舒, 伸腿痛剧,昼轻夜甚,患部冰凉,得热痛减,已二十多天,服消炎痛、强的松等西药无效。
查患者站立受限,患部有压痛,但无肿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有力。诊为风寒湿痹,以 寒邪为甚。方用甘草附予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桂枝、苍术各20克、附子25克、炙甘 草30克、麻黄5克、细辛5克、牛膝15克、炒薏苡仁60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川
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等症;小半夏加茯苓汤常用 于治疗饮停中焦所致的呕吐,胃脘痞满、头晕等症;黄芪建中汤常用于治疗阴阳气血 俱虚所致的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赢瘦,面色无华等症;抵当汤常用于治疗下焦蓄血 所致的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等症,具有立竿见影、效如浮鼓的特点。笔者不拘病因,
紧抓病机,将经方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举验案如下与同道共
飨,以抛砖引玉,促进经方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病例1.廖某,女性,32岁,住院号:133884。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作者: 作者单位: 梁伟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671856.aspx
时方祛风除湿、健脾除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3、热邪熏蒸 阳明病里热蒸腾可导致瘙痒发生,治疗以清阳明里热为主。若热盛汗多口渴者,可随证 选用白虎加桂枝汤等加减;热盛津亏汗不多者,可随证选用竹叶石膏汤等加减;湿热蕴蒸者, 可随证选用茵陈蒿汤等加减。 时方清热止痒、清热利湿止痒等法可参考此辨治规律。
成。至于热痹,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热痹》中说:“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
现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易化热,则癖痹煽然而闷也。”
可见,风寒湿痹与热痹的成因皆同,只是患者素来体质不同而异。究其形成机理,皆有正气
不足,腠理空虚,荣为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导致气滞血虚,津液涩渗,使组织内水液 积聚,机体得不到正常的气血温养和津液濡润而发生痹证。
效。痹证之因是外为邪侵,内为气虚,因此不可一位攻邪。否则,去者自去,来着复来,终
无愈期。补益之品可杜邪从外入之道,不致复感于邪,不必拘于新病久病,调理体质实属治 痹之关键。方用麻黄意在复阳,不在发表,如过汗伤阳,阴邪何以化之。故症减邪去。诸补 气药中,唯黄芪能助卫阳,散外邪,为补气固表之佳品,余常配以养血祛邪之品美获良效。 例二:王某,女,36岁,1999年12日初诊。上下肢关节窜痛,屈伸不利,有时全身皆 痛伴畏寒肢冷,腰酸乏力,每当阴天加重,已三年。曾在某疗养院疗养三个月无显效。诊见 关节无变形,无压痛,但体质较弱,面色咣白,舌质淡嫩,苔白滑,脉弦细无力。诊为风寒 湿痹。证属表里阳气及肾阳皆虚。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味。炙甘草30克、白术20克、桂枝、 附子、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黄芪、鸡血藤各30克当归、川芎各20克、二活各15克、 制南星15克,炒薏苡仁60克、川革乌各lO克(久煎)。服药三剂诸症不减,二诊时川草 乌各15克(久煎),加秦艽20克,服3剂疼痛明显减轻,守方继服,共18剂,诸症痊愈,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梁伟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宁的西南部,在辽河之西,渤海之东,地势低洼,主产水稻,风寒 湿三气是该地区的主气。因此,痹证是该地的多发病,多年来笔者(我的老师刘占本先生) 运用仲景方辨治痹证每获良效。现就个人体会论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当人体气血为风寒湿邪所闭,滞而不通,以肌肉、筋骨、
湿。余据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成之理,对风寒湿痹每以甘草附子汤为主方随 时加减。风偏胜者常选加二活、防风、当归、川芎:寒偏胜者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湿
偏胜者常选加薏苡仁、防己、木瓜等。对热痹以白虎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风偏胜者和桂枝 芍药知母汤加二活、当归、川芎:湿偏胜者合四妙丸加防己、木瓜等。热偏胜者加丹皮、丹 参。健脾加黄芪、白术、茯苓;补肾选加仙灵脾、补骨脂、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地 黄等。上肢常选加川芎、羌活、姜黄、桂枝;下肢常选加独活、牛膝、防己、木瓜:颈项常 选加葛根、羌活:腰脊常选加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活血常选当归、川芎、鸡血藤、 桃仁、红花、土虫等;化痰常选僵蚕、南星、白芥子;通络常选秦艽、忍冬藤、全蝎、蜈蚣、
白花蛇、地龙等。
另外,疼痛是痹证的一个主要症状,是治疗中的关键。川草乌是麻醉止痛之良药,故是
治疗痹证之要药,无论寒、热余必用之。但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佐以等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甘草
以缓其毒,10克以上必先煎60分钟以上,服药期间要忌酒,以免乙醇促进乌头碱引起中毒, 并常配秦艽增强镇痛之功。当归、川芎合用有佛手之称,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兼有活血 与行气双重功效,又兼其祛风止痛之功颇佳,故亦是治疗痹证的必备之品。鸡血藤补血行血, 疏筋活络,有强筋壮骨,祛风止痛之功,故治疗痹证可委以重任。桂枝能温经通脉,开痹涩, 舒筋脉,利关节之壅阻,实为治痹之良药,用量15-20克,无论寒痹、热痹余皆用之。
二、辨证用药
仲景将痹证列在《金匮要略・痉湿喝》篇,论述痹证的有七条共六首方。其症以“疼痛” 为主;病变部位多在机表经络;病邪以“寒湿”为主,尤以湿邪为甚;病理变化以“瘀”为 患;病理机制是“阴邪闭结”;治疗原则以“通”为要。仲景助阳散寒,以辛温或辛热之品; 湿邪在表,宜复阳散寒,令“微似汗出”则以;湿邪在里,宜助阳行湿。对风湿表实证,偏 寒湿的,用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偏风湿的,用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对汗出表虚不宜重发 汗者,用防己黄芪汤实表行湿:表阳虚而风邪偏胜者,用桂枝附子汤祛风逐湿;表阳虚而湿 邪偏胜者,用白术附子汤逐湿祛寒;风湿表里阳气皆虚者,用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益气祛
关节发生疼痛,麻木、肿痛 重着、届伸不利等证候时称之为痹证。临床可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类。对风寒湿痹的
成因《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 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进一步明确说:“皆因体虚,腠理 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说明痹证的发生有两大因素,即风寒湿邪与正虚之体相合而
至今未发。
按:疼痛产生的机理有“不通”和“不荣”两类。前者多为实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急
252
性期。后者多为虚痛,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该患已三年,病理性质正虚邪恋,故攻邪 不可太过,扶正不可过急。况且,痹多顽疾,难取速效。守法守方,坚持治疗,是取得成功 的关键所在。 例三:金某,女,37岁,1998年8月初诊。两腿酸痛,沉重,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以左腿为甚,抬腿或用力痛甚,有时肩背亦痛,喜热畏寒,阴雨天加重。伴体倦乏力,脘闷 纳呆,一年多,屡治无显效。诊见体质较胖,面色咣白而虚浮,行走艰难,上楼看病需要他 人搀扶。但关节无变形,无压痛。舌质黪滞,苔白腻,脉弦细而缓。诊为风寒湿痹,以寒湿 为甚。治用温阳通痹,健脾除湿法。方以甘草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桂枝、附子、自术 各20克、炙甘草30克、炒薏苡仁60克、防己15克、黄芪30克、牛膝15克、羌活、独活 各15克,鸡血藤30克、木瓜20克、川草乌各15克(久煎)。服6剂后,酸痛重胀皆减,
草乌各15克久煎,全蝎、乌梢蛇各10克(二药共研细面每次1.5克每日2次冲服)。服药
3剂后痛减,服6剂后疼痛大减,去麻黄、细辛、全蝎、乌梢蛇、苍术改用白术,加黄芪、
仙灵脾各20克,鸡血藤30克,共服药15剂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本患突出症状是抽痛或剧痛,乃 因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不得通,使气机收敛,腠里、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故抽痛或 剧痛。甘草附子汤含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既温经助阳以扶正,又散寒祛邪以治标,故或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