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训练十三散文阅读一、(2017·天津耀华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留得清气满乾坤冯骥才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
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
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亦是一样的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
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
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③我至今还记得他在鞍山道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
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
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
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
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得少。
他很少谈外国作家。
当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时代是极难做到的。
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辄必退避三舍。
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
他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
而其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它的美学也是讲究距离感的。
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年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
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
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
能使他如此自信地写作,来源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有过大红大紫、鼓乐喧天、众星捧月、骑龙驾虎。
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
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
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
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
他与外部的联系只有依靠信件而非电话。
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
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
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者伪寂寞。
他拿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
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空间。
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唯一”。
他是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的,这便是他至高的价值。
也许我们的理论界过于钟情于种种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远远没有开掘。
而且,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油腻腻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学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
这一代人中有多少昔日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
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
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
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因他们而骄傲。
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留得清气满乾坤”中“清气”的具体含义。
2.文章写孙犁“选择的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孙犁先生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风格。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的支持。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这一细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D.孙犁的“寂寞”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E.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成就,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
二、(2017·河东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笔墨祭(节选)余秋雨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
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
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
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
“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
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
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
“五四”以来,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
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
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
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
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
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
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
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
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
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
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
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这使我想起现代的月光晚会,哪个角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力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
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
师宜官的学生梁鹄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
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
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
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
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
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
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
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
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簏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
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
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
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
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1.本文标题《笔墨祭》中的“笔墨”在文中有何含义?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说说“完整的毛笔文化”消逝的原因。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选文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人掌故,话题虽凝重,但因其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十分耐读。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娴熟,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以“五四”以来的诗人之于古诗,比喻当代文人之于毛笔书法,既增强了说理性,又拓展了知识内涵。
C.“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说明书法家刻意写的字反而不如随便写的字好。
D.作者认为,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与谋生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