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方言

南阳方言

南阳方言简况南阳方言是指分布在南阳辖区内的方言。

在市级机关、大型工矿企业一般同时使用普通话和南阳方言。

县以下和一般单位以南阳方言为主,兼用普通话。

各级学校教师以普通话为主,但农村小学除语文课外,多用南阳方言授课。

总的来说,社会上仍以南阳方言为主。

南阳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南阳属于夏代文化,《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述。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文物普查也在南阳发现了多处夏代文化遗址。

同时还证明,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承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

夏商时期,南阳作为夏文化腹地,其语言应当是占主导地位的代表性方言。

西周时期,南阳分封了不少诸侯国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方言分歧从此开始,但差异不会很大。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革的大动荡时期,这种变化在南阳表现得也很明显。

南阳是中原和荆楚争夺的战略要地,南方崛起的楚国锋芒直指中原,以图王室。

这一时期,南阳的诸侯国先后被楚所灭,南阳尽为楚地。

当时列国中吴、越、楚诸国的语言同中原各国的语言差异可能很大,此时却有了交融的机会。

战国时期,南阳是秦、楚、韩争夺之地。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南阳尽为秦所有,并设置南阳郡,从此南阳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秦统一中国,改变了长期以来纷争混乱割据称雄的局面。

秦始皇迁六国不轨之民于南阳,实际是将其余六国的贵族迁入南阳,使南阳方言吸收了各地语言。

西汉时期,南阳冶铁业发达,汉武帝任用南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冶铁事。

汉元帝任命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发展水利事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南阳成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

东汉时期,由于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他手下的廿八宿多出自南阳,南阳有“帝乡”之称,在全国政治、经济地位显赫,其语言代表性地位必然加强,它和当时的共同语之间差异不会很大。

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战乱局面,南阳处于割据状态,从而导致了南阳方言一定的分歧。

唐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语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全民族共同语的加强,方言的分化差异逐渐削弱,汉语言的主要差别是北音和南言。

南阳处于中原腹地,南阳方言在北方方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与北方方言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

南阳方言分区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南阳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语音、词汇的差别比较明显,语法方面的差别不大。

根据其表现特征,可以把南阳市的13个县市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东部区、西部区和中部区。

东部区主要是东南部的桐柏县,距南阳市中心城区约150公里,山地居多,南与湖北省接壤,东与信阳市为邻。

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

西部区主要包括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及镇平县、邓州市西部。

此区亦是山地居多,最远处距南阳市中心城区约200公里,南与湖北省接界,西与陕西省为邻,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人口约270万。

中部区主要包括宛城区、卧龙区、唐河县、方城县、社旗县、南召县和新野县及镇平县、邓州市东部和桐柏县西部。

此区平原居多,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

词汇举例称谓伯、叔、爹、达:对父辈的称呼。

客、相公:女婿。

男里:男人。

女里:女人。

娃儿:男孩。

妮儿:女孩。

恁:你。

然:人家。

邰:他。

屋里人:妻子。

外头人:丈夫。

牛把儿、掌鞭的:牛把式。

掌柜的:商店主人。

伙计:雇员。

要饭里:乞丐。

妈:继母。

妗子:舅妈。

人品用语光棍:单身汉、处事圆滑的人。

老肯头:过于节俭、吝啬的人。

二逑、二百五、二条、二杆子:缺心眼的人。

捣鸡毛:爱拨弄是非的人。

老婆嘴:爱说闲话的人。

抠索:办事小气,不大方。

愣头青:鲁莽的人。

老杂种、老杂毛:老而坏的人。

肉头:妻子有外遇的人。

扒灰头:同直系晚辈发生性关系的人。

迷瞪:不聪明、不机灵。

绝户头:没有后代的人家。

窝囊:没有本事,干不成事。

肮脏,不讲卫生。

老鳖一:小气、不善交际。

律顺:服贴。

焦乍:急躁、轻佻。

烂破鞋:作风不正派的女人。

仡甲:小气。

日冒:办事不牢靠。

溜光:顽皮。

别橛头:爱顶撞的人。

疙瘩:罗嗦。

拐古:心眼坏。

鬼诈:哗摆,卖弄。

猴跳:心眼多,精明,不轻意受人摆布。

疯乍:不稳重。

浪摆:故作风情、卖弄之态。

烧、烧毛:出风头、性急。

喷:说大话。

吊棒:传情。

毛篙:草率。

圣、文:斯文(贬义)。

肉:迟缓。

鼓憋:哽咽。

宾:装得一本正经。

腻:讨厌、不利索。

熊包:软弱者。

老实头:憨厚老实之人。

嘴倌:光说不做,或能说会道的人。

冒失:粗野、鲁莽之人。

半吊子:直率、倔强、爱使性子的人。

菜、笨:笨拙。

糠包菜:无能之人。

稀屎头:小胆子。

交际用语吃了没有:吃饭了没有。

脸青:不讲情面。

胡必枣:不讲道理。

肉拧头:办事不利索。

吹、冒撂:说大话。

格罗、格合:人际相处。

打平伙:几个人凑钱吃顿饭。

坐桌、吃桌:赴宴。

随份子:一起去送礼。

没活榫:没余地。

时间用语年少、年时个:去年。

过了年、过罢年:年初。

在先、每先、每遭、每常、往常:过去、从前。

实冻腊月:寒冷的十二月。

大进:农历三十天的月。

小进:农历二十九天的月。

夜儿里:昨天。

前儿里:前天。

明儿里:明天。

后一、后儿:后天。

小晌午:将近中午。

一目楞儿:一觉醒来。

黑了:傍晚。

压擦黑:天刚黑。

抹黑眼儿:天完全黑了。

将价儿、将才、随当、随当儿:刚才。

一时儿、一蹦子:不太长的时间。

年下:春节。

白儿起:白天。

言发、眼下、镇仗儿:现在。

见天:每天。

早起、清早:早上。

前傍、前傍晌:上午。

后傍、后晌、后半晌、晚上(西区):下午。

身体、疾病胳佬肢儿:腋窝。

坷郎子:胸腔。

妈儿:乳房。

鸭娃儿、小鸡儿:男孩生殖器。

布罗盖儿:膝盖。

不美气、不如意:生病了。

放老痫:疟疾。

羊羔风:癫痫。

噎食病:食道癌。

痨病:肺结核。

中风不语:脑溢血。

风发:感冒。

富态:发胖。

天文用语日头、老爷儿:太阳。

月奶奶、月姥姥:月亮。

扫帚星:彗星。

贼星:流星。

龙抓了:雷击。

天狗吃日:日蚀。

天狗吃月:月蚀。

冷子:冰雹。

罩子:雾。

食品名称扁食:饺子。

大肉:猪肉。

腥油:动物油。

肚子:猪、牛、羊的胃。

口条、赚头:猪、牛、羊的舌头。

嘶气:食物发酸。

动物牛:公牛。

犍子:骟过的公牛。

使牛、殖牛:母牛。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郎猪:公猪。

牙猪:骟过的公猪。

羯子、圪羝:公羊。

水羊:母羊。

郎猫:公猫。

女猫:母猫。

豁子、家豁:家兔。

小虫:麻雀。

长虫:蛇。

屎拱拱:屎壳郎。

壳泡虫:土元。

土蚕:地老虎。

放屁虫:蟑郎。

蝎虎:壁虎。

蛐蛐儿:蟋蟀。

础串:蚯蚓。

癞肚:蟾蜍。

蛤马:青蛙。

刁木倌:啄木鸟。

马知了:蝉。

老鸹:乌鸦。

虼蚤:跳蚤。

搬藏:田鼠。

漫犊:牛配种。

牵驹:驴、马配种。

跑羔:羊配种。

打圈:猪、狗配种。

叫春:猫发情。

植物包谷:玉米。

鸡柴豆:扁豆。

陶秫:高梁。

米谷莲、芝麻莲:苋菜的一种。

山里果、秣褐梨:山楂。

黄花苗:蒲公英。

月月红:月季。

山里红:杜鹃花。

葵花、转日莲(淅川):向日葵。

枣皮:山茱萸。

牛抵头:夏枯草。

房屋、用具上房、堂屋:正房。

灶伙:厨房。

后院儿:厕所。

椅床、墩、坡儿:小凳子。

胰子:香皂。

洋碱:肥皂。

门上:大门前面的地方。

江擦:台阶。

浅、鳖盖:小筐子。

动作说瞎话:撒谎。

说古经儿:讲故事。

藏老蒙儿:捉迷藏。

圪蹴、曳:蹲下。

拍、拍话儿:聊天。

叮当:吵嘴。

嚷、日厥:批评。

噘人:骂人。

咬个牙印:说个准确话。

不依:不同意。

发呓怔:说梦话。

捣脊梁骨:背后说人坏话。

编圈儿、日瞎:说谎。

榷落:批评教育。

血呼:大声说话。

嘟哝、嘟囔:背后表示不满。

蹬:关系破裂。

抛撒、糟挤:浪费。

认卯儿:勉强同意。

拿捏:不自然、拘束。

瓦:跑。

榷人:捉弄人。

摆治:治病或捉弄人、干事。

光肚子:裸体。

不失闲儿:闲不住。

捣鼓:背后捣乱。

烧、烧毛:办事张扬。

不耳赤:不搭理。

拉刮:指桑骂槐。

讹人:趁机向人提出过分要求。

捣腰磨气:拨弄是非。

抬杠:争辩。

圪蔫:枝叶晒皱,人不精神。

搞价:讨价还价。

撅:滚开。

打、杠、抡、:打人的动作。

台起来:藏起来。

招鞘:招惹是非。

生活用语光:经常、单是。

盘缠:路费。

背时:运气不好。

兴时:走运。

囊:好得很。

焦、焦毛:幽默、滑稽、好笑。

枯出:①衣服或纸张折皱;②植物叶子蔫了;③脸色难看。

格癔:讨厌。

差板、差了、烹了:事情坏了。

不咋样、不咋着、不咋里:不怎么样。

不律俗:差不多。

不识厌:不知足。

眼气:眼馋、羡慕。

瓷实:结实、殷实。

腿粗:喻有坚实的靠山。

腰粗:喻家庭财产丰厚。

卖野眼:东张西望。

样门儿:正好。

怯火:畏惧、胆小、害怕。

没腔:没意思、尴尬。

喃:贪婪地吃、大口吃。

就窝:顺便、直接、马上。

横:使强、霸道。

俗语南阳俗语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固定短语,它通俗简练,含义深刻。

如抱不哭的孩、东山日头一大堆、豆腐盘成肉价钱、甘蔗没有两头甜、不见兔子不撒鹰、紧过搭石慢过桥、没有不透风的墙、清白不了糊涂了、人对缘分狗对毛、软地好起土、仨俩没趣撂不倒、少年夫妻老来伴、算处不打算处来、头三脚难踢、掏钱难买老来瘦、弯刀对着瓢切菜、小虫过去也有影、瞎猫碰个死老鼠、张嘴容易合嘴难、招来女婿气走儿、这山望那山高、端着金碗讨饭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根汗毛比腰粗、新婚不如远别、吃不了兜着走、扶起竹杆扶不起井绳、不是冤家不聚头、牛不喝水强按头、墙倒众人推、千里姻缘一线牵、萝卜快了不洗泥、给你个棒槌当针(真)使、好心当成驴肝肺、搬倒树捉老鸹、一扌乍没有四指近、胳膊肘向外拐、拿自己的拳头捣自己眼窝、活人不能叫尿憋死、一头撞到南墙上、三棒槌打不出个屁来。

俗语中还有些复句形式,如:大懒使小懒,一使一个白瞪眼;偷牛的跑了,逮个拔橛的;狗怕夹尾,人怕输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抠我鼻子,我挖你眼睛;老娘亲外甥,荞麦地里撵溜虫;见啥人,说啥话;瓦片云,晒死人;一年不吸烟,省个老板犍;狗咬提篮的(乞丐),巴结有钱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背时了,喝凉水也塞牙,盐罐里也生蛆;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就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等等。

惯用语南阳还流行一些惯用语,它是人们口语中常常使用的结构比较固定,意义常有所引伸的习惯用语。

如:巴结头、白镜子、半吊子、别橛头、不成弦儿、不拉脚子、不识闲儿、不识厌、不咋着、不沾板、不沾弦、不着调、趁批子、眵麻糊、出没趣、粗糙儿、大马哈、打圆壶、打渣子、掂凉壶、二不扯、糠包菜、老阴托、老油条、露鼻子、木疙瘩、献眼皮、烫剩饭等。

成语南阳方言有一些成语,口头色彩很浓,形象色彩很强,褒贬色彩鲜明。

如:指山卖磨、鞭打快牛、拧牙铁舌、松皮塔垮、邪门歪道、委窝打铺、正而八经、正名功得、尖酸六厘儿、急皮怪脸、假迷三邪、麻门儿不分、一来二去、一清二白、一清二楚、一刀两断、三番两次、三番五次、三年五载、三天两头、三天两早起、三三两两、隔三岔五、四邻八舍、五时八节、四零五散、戳七捣八、乱七八糟、七长八短、横七竖八、千真万确、千家万户、千刀万剐等。

歇后语歇后语,南阳方言叫“坎子”。

它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有前后两部分构成,有时只说出前半部分,而省去后半部分,人们心里已经明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