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1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丁玲刚刚踏入文坛,就以女性的生活领域为主题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她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全力灌注于探求新时代女性的的现代化道路。
这在我国众多的作家中也是寥寥无几的。
并且,为了探索真实且深刻的女性思想,她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她是一位坚强的新时代女性,勇敢的为“五四”以来受旧思想影响的女性摇旗呐喊,代表那些新知识女性,为她们的不幸与时代抗争。
女性意识几乎贯穿了丁玲创作年间的大部分作品。
而正是这些独特的思想意识,成为了丁玲作品中不可磨灭的闪光点。
她的作品贴近女性生活现实,因而一问世就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在追求女性理想的这一艰难过程中,丁玲对传统男权思想给女性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压迫和影响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造成了丁玲思想上的迷茫、困惑、无助。
所以从 1927 年开始,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中心、揭示女性心理、女性情感为题的作品。
一开始丁玲的创作处于一种反叛的时期,她只顾着宣泄自己内心的强烈情绪,她的作品在一种强大的心理压抑迸发的的状态下完成,因此给人一种春日惊雷的感觉。
但是随着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境遇下,丁玲的心态也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她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也在不断有新的衍生和成长。
2早期作品——女性意识的觉醒1927 年12 月,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梦珂》,接着,次年 2 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从而一鸣文坛。
随后,她又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以及许多学者的赞扬。
《梦珂》的主人公梦珂是一名性格要强、些许叛逆但勇敢智慧的女学生。
故事一开场,梦珂就以一个看到了女同学被欺负而挺身而出的形象出现,她对那些“马后炮”的同龄人充满了不屑,喜欢乡间无拘无束的生活,讨厌古板的学校。
梦珂在姑母家小心翼翼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梦珂超越同龄人的聪颖与早熟。
姑母家的表哥晓淞,用洋派的绅士外表,和风月场合学来的卑劣技巧,利用梦珂的单纯将她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之中。
为了让梦珂陷入他的感情陷阱里,他揣度梦珂的心思,对梦珂极尽温柔体贴,抛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糖衣炮弹,最终将梦珂2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的芳心俘获。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旧时代男性对女性爱情的亵渎,他们将爱情当做捕猎一样的玩意,津津乐道于猎物上钩的成就感。
晓淞的嫖妓以及被梦珂发现后同澹明的轻浮对话又毫不掩饰他们玩弄女性的罪恶欲望。
梦珂在经历过姑母家豪无亲情可言的生活,了解了同龄人毫无追求的思想以及目睹了种种虚假的感情之后,才明白尊严只不过是自己对新生活向往的一种假想而已了。
最终,梦珂带着满心的伤痛、仅剩的自尊离开了姑母家。
离开后的梦珂却不得不为了生存无奈的向现实妥协,并渐渐看清现实,不在抱有曾经美好的幻想。
故事的结局以纯真少女即将变为耀眼明星而看似喜剧的收场,却暗藏旧时代女性对社会隐忍的真相,丁玲在小说里要表达的正是当时的女性渴望个性自由、解放,然而却因自身的弱势不仅无力扭转现状,而且还要被逼妥协的被动的、悲哀的地位。
1928 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一问世便震惊了整个文坛。
茅盾先生就曾在《女作家丁玲》中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子在性爱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这部作品将几篇富有情感的日记拼凑出一个内心痛苦但仍不懈追逐浪漫和解放但最终对感情彻底失望的女性形象。
莎菲的生活看似自暴自弃,却暗藏了她对自己的追求的坚固信仰,那她所追求的的到底是什么呢?家庭吗?金钱吗?地位吗?都不是。
——她只是在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种灵魂、肉体能同时结合在一起的完美的爱情,能将坦诚、理解、力度、美好糅合在一起的爱情。
她戏弄苇弟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光,在莎菲的眼里,苇弟不仅仅是软弱,他缺乏吸引女子的男人的力度,并且他不能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
于是在遇到风度翩翩的凌吉士之后,莎菲毅然抛下一直以来在苇弟面前的矜持,大胆且热切的主动追求他,发自内心的渴望得到迷人的凌吉士的爱情,但最终她发现凌吉士迷人的外表下暗藏的是猥琐、庸俗、卑劣、私欲的本性。
在一个拥吻之后,莎菲终于从这段畸形的爱恋中彻底清醒了过来,毅然决然的踢开凌吉士。
这部作品里丁玲将女性摆在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上在追求所渴望的爱情,女性不再是男权的附属品,也不再甘心成为男性欲望的工具。
相反,她更是大胆的喊出女性一直羞于启齿的对性爱的渴望。
莎菲被俊美的凌吉士吸引,3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渴望得到他的拥抱和爱抚,又因为得不到而郁闷抓狂。
于是想尽办法接近凌吉士,即使在认清了他的为人之后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依恋,最终有了和凌吉士的一个拥吻。
但这不单单是人的肉欲,是女性对爱情、肉体、灵魂共融的一种渴望。
丁玲借助莎菲这一极其叛逆的形象,将女性多年来压抑的渴望和不满足疯狂的呐喊了出来,这在当时立刻引起了众多新知识女性的共鸣。
在早期的众多有关女性生活的作品中,每一篇都有丁玲所想要表达的新知识女性精神的苦闷和压抑,但莎菲是这些女性中的典型,其他的女性形象则是围绕莎菲展开,使丁玲想塑造的莎菲形象更趋于完整。
早期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孤傲、自我、敏锐、渴望理想中纯真美好的爱情,却非常厌恶男性骨子里的肉欲和肤浅。
在苦苦追寻想要的理想世界的同时,发现理想和现实是多么的背道而驰,因此丁玲也在不停的为女性的这种困窘局面在进行反思。
看得出,当时丁玲也处于一种为女性出路迷茫的时期,从作品中就能反映出她的这种心态,比如梦珂最终的逃亡具有代表性的揭示了知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遭遇的不公平,痛苦和被动局面,也是对现实世界一个清醒的认知;莎菲最终对爱情失望,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度过剩余的时光,并发出“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的痛苦呻吟。
这些都表现出丁玲暗藏的迷茫心态。
那时的她还未曾为自己笔下的女性设计好出路,只是将一些发自内心的代表女性立场的思想充满激情的释放了出来。
3中期作品——女性意识的升华可以说早期的这些作品,充满了个性主义,主要写出新知识女性对爱情、灵魂、肉体的统一理想。
如果说早期的作品中丁玲只是写出了新知识女性的孤独苦闷,精神抑郁,迷茫,对未来失去信心,找不到好的出路。
那么,在后来生活遭逢遽变后,丁玲中期作品中所塑造的丽嘉、美琳和三小姐这三位女性代表,既继承了这些知识女性的精神特点,理想追求,又不再像之前那些女性那么理想化、怯懦,她们在拥有这些的同时,增添了勇敢,坚强的精神,勇于追求更好的前途。
长篇小说《韦护》写于 1929 年,是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感情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丽嘉,内心极其向4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往与共产党员韦护的爱情,却因为当时的革命背景而无奈的让爱情梦破灭。
作品通过歌颂韦护革命热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丽嘉的无限同情。
丽嘉与韦护的恋爱充分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女性的爱情与革命的矛盾性,韦护最终为了革命放弃与丽嘉的爱情,而丽嘉面对韦护的离去,虽然悲痛万分,却并没有像之前那些女性一样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好好做出点事情”,暗示丽嘉也开始向往革命的道路。
写于 1930 年6 月的《一九三○年春在上海》(之一)中的美琳,她拥有作家子彬对她全部的爱,子彬像对待孩子一样的万般呵护她,一开始的日子固然是美好的、温情的。
但是在这种如同爱情附属品的生活下,久而久之美琳便渐渐感到乏味、空虚,失去了生活的热情。
但是她没有让自己一直陷入这种局面,在反复思量之后她清楚的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所以主动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得到若泉的帮助,勇敢的放弃了如同金丝雀般被圈养的爱情,投身革命当中,和大众在一起了。
1931 年夏天丁玲又完成了短篇小说《田家冲》的创作。
这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三小姐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却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不畏艰苦,不畏生死,对田家冲的农民们进行革命思想工作,最终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农民思想的觉悟。
这里的三小姐已经成为真正可以领导别人的女性,成为一个行动者而非思考者。
从这三位女性代表里不难看出,丁玲为笔下的知识女性在逐渐转变,也可以看出丁玲个人思想意识的日趋成熟。
她不再局限于为这些女性呐喊不公,也不再仅仅是看到女性在感情方面的弱势,而更多的在为她们的生活思考新的出路,于是有了试探着前进的丽嘉,勇敢尝试新出路的美琳,和毅然决然积极奋斗的三小姐。
也正是这些思想的转变,使丁玲成为了一个革命工作者,完成了思想意识的升华。
4后期作品——女性意识的回归丁玲在被捕三年后,终于在 1936 年成功逃出南京并来到延安革命根据地。
延安的高山黄土和淳朴的民心都为丁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再加上知识分子向工农大众学习的风潮等,延安放松身心的生活使得丁玲重新又显露出来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