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2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2


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 忆。有的心理学教材把它称为语意逻辑记忆。这 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 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 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何在记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 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的适应
(1)定义:
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 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
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 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象和背景转换双关图
是一个年轻的少女还是一个老妇人?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 活动的、新颖的等); 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 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 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 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记忆特点 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空间顺序进行逐字逐句 地进行识记。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 度的知觉。 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 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 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 大类。
返回
似动知觉
2.社会知觉
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 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和角色知觉。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
二、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 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二)知觉的种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 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 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 觉、触知觉。 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作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 称为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 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 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前记忆的 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 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舌尖现象”
线条弯曲错觉
左氏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 一个大个子正在追 赶一个小个子,对 不对? 其实,这两 个人完全是一模一 样的!这是因为, 在水平面上,随着 物体往后退, 不仅 视角变小了,而且 它们在视野中相对 于水平线的位置也 升高了。
栅格火花错觉
(三)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知觉的完整性(整体性)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图1: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 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图2: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 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 显得带绿色。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4. 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 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达尔马提亚狗
这是什么?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axle. (*eel被听成 w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shoe. (*eel被听成 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orange. (*eel被听成 peel). It was found that*eel was on the table. (*eel被听成 meal).
错觉。
1.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物体知觉。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
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 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 性的反映。
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4)感觉适应的一般规律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
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3.感觉的对比
(1)定义: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图中只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 来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形状恒常性示意图
三、感知规律与教学(自学)
(一)感知规律
(二)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Leabharlann 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第四节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
二、记忆规律与教学
三、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记忆的含义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 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依据记忆内容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可以把记分为形象 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 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 记忆。这种记忆保持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 观性。
情景记忆忆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 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 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 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 照的。
2.依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根据提取记忆过程中有无明确的目的,可以把记 忆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有意记忆,又称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需要有意 识地或是主动地收信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 进所表现出来的记忆,这种记忆行为影响是个体 能够意识到的。
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又称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 与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 是自动发生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 种记忆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努力便可 以达到。
• 唐代诗人李白酒后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来成碧颜始红”,即把红 色看成绿色了。 • 梁代王僧孺在一诗中也有两句“谁知心眼乱,看 来忽成碧”,这也是将红色看成绿色了。
(3)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 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 到一定的频率。
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
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把记忆 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指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 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并将 该知识加以永久保持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 一定智力水平上的记忆,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记忆 者对记忆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思维加工。比如,一 些科学概念、范畴、定理、公式、规律、历史事 件和文艺作品等等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材料,用 这种记忆比较有效。
3.错觉
(1)定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
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 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 虚幻知觉。
(3)错觉的种类
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
方位错觉 时间错觉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 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 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3)联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2.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 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 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 长方形。
知觉接近律
知觉相似律
封闭性原则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 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 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