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的城市空间演变及特质摘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瓷都——景德镇因陶瓷而生,陶瓷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自宋至清不断演变扩大,陶瓷经济发展是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的原因。
城市的特质是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特色城市文化和地域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陶瓷文化和精神,这一城市特质贯穿于景德镇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特质一、景德镇历史文化及地域特征1、历史文化景德镇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大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
东晋时称新平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
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
八年撤县,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
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元代,浮梁县一度升为州,镇属州。
明代州又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在行政上一直属县辖区。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陶瓷艺术”已经深深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中,从居民的主流审美取向到地方艺术特色都是以此为架构的。
2、地域特征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
从城市形态变迁来看,因为地势地貌的缘故,城市空间大多因地貌起伏而呈自由状分布。
加上景德镇是我国传统手工业城市的代表,由于瓷器生产需要大量的水为原料,因此形成了以“昌江河”沿岸为依托,以生产和运输为目的手工业作坊群落。
大量的手工业者在此生产居住,辅之以部分管理机构、行业协会,这座城市就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因此,从景德镇传统城市格局来看,“体量小巧,布局自由”是这座城市沿袭了千百年的基本特色。
另一方面,由于和古徽州毗邻,因此景德镇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徽派古建筑的风格。
传统民居建筑一般具有尺度体量小、造型轻巧、体态玲珑、粉墙黛瓦等特色。
二、历代景德镇城市空间分布1、宋代以前景德镇城市空间宋代以前,景德镇就已开始建镇,但是这一时段是初建时期,城市的规模形态小,浮梁县仍是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
此时,昌南镇瓷业就已初具规模,但是瓷窑坯坊多分散。
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窑址主要分布在镇区和郊区浮梁县的南河、东河一带出产瓷石、林木的山区,以湖田、白虎湾最为集中。
湖田、湘湖、塘下、黄泥头、白虎湾的窑场附近成为村市。
镇区在宋代以前并无大的发展,从分散的瓷窑遗址和稀薄的堆积层可以看出,瓷业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主,聚落形式仍以乡村聚落为主,村市是以乡村为中心而建立商品贸易关系,街市尚在形成。
2、宋元景德镇城市空间这一时期景德镇城镇化进程明显,镇街区已具有一定规模。
从烧窑遗址看,宋初,大都分布在镇区和浮梁境内的东河、南河。
北宋后期及其稍后,产地主要有镇区、南市街、湖田、小坞里、湘湖几处。
遗址堆积很厚,面积也大。
如南市街至柳家湾约3里,南市街遗物分四处堆积,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柳家湾主要堆积山有3座,总面积约万余平方米。
南宋瓷业进一步发展,宋代后期景德镇瓷业相对集中,镇宋景德镇镇区范围区、湖田、湘湖、南市街、瑶里等地形成瓷业集镇。
昌江中游东岸瓷业集散功能增强,窑场密集,吸引了镇区以外的窑场、人口向城区靠拢,这时已经形成沿河建窑、沿窑成市的格局了。
沿河窑场交汇处形成陶瓷产品交易市场,又是烧制陶瓷的原燃料及人民生活日用品集散地。
3、明清景德镇城市空间明代,景德镇已跻身于全国著名的都会之列,成为一座单一手工业的城市了,据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卷首的景德镇图所示,景德镇城市的格局是以御窑厂为中心逐步形成的。
明代,景德镇的街区北起里市渡,南到小港嘴,东达马鞍山,西滨昌江,隔水与长芗都的三闾庙相望。
街区自里市渡至小港嘴长约八里。
这座城市从空间上看,成狭长的条带状。
东依山,西临水,东西两向难以扩展,街区只好向南北方向延伸,主要街道与昌江平行,成南北向,其间有垂直于昌江的横向街道,成方格形街弄系统。
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镇区和街区范围与乾隆《浮梁县志》所示的大致相同,较之嘉庆略小,基本上形成了近代景德镇镇区和街区的格局。
清代,在明代城市的基础上空间有所扩大,瓷窑由北向南移动,人口和街市也相应变化。
茶园塘、窑墩上、墩头上曾是瓷窑堆放窑柴、制作匣坯的地方,后废弃南迁变成居民弄巷。
街市已“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计十三里”,并且陈家街、十八桥等地代替了正街的繁荣。
清.嘉庆景德镇全图三、城市空间演变的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的基础。
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的过渡地带,总体走向为东北至西南向。
地势四周高,中间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以低山丘陵为主。
宋代景德镇瓷业已初步发展,除了镇区,郊区与浮梁县东河、西河、南河一带窑场较为集中。
此地山林茂密,拥有丰富的原料、燃料,历史上盛产高岭土的高岭就位于南河支流南岸。
宋代后期,东河、西河一带窑场开始没落,而南河附近窑业发展更加繁荣。
在地里位置上,东河一带地势比较高,在受地理条件影响的同时又受环境气候的影响。
根据季节的不同,河流水位出现高低变化。
景德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景德镇城市沿昌江及其支流分布季降水量大,水位深,适宜船运;而秋冬季降水量小,水位浅,不利于船舶运载。
景德镇运输原材料、燃料、成品瓷器等都是以河运为主,因此在交通条件不便利的情况下,东河一带窑场向镇区和南河一带集中。
河运是这个城镇的动脉,直接影响城镇空间的分布。
2、皇权政治目的皇权政治目的是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的推动力。
元代,统治者就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是统辖全国贡瓷的惟一官方管理机构。
明代设立御器厂,御窑直属皇室,是皇室系统,由皇帝直接派人管理,督陶官即是委派专门负责管理御器厂的官员。
御器厂建造在珠山上,因为地理位置较高,避免水患,且风水形势好,珠山遂成为御器厂的镇山。
御器厂作为皇权象征,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必然也处于主体地位,以珠山为中心,郊区和边远地区民窑逐步围绕聚集。
明代后期,窑场绵亘约1.5公里,形成一个庞大的窑场建筑群,以御窑厂为中心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这种城市格局,易于管理和控制散布全镇的民窑。
在官匠中缺少某些工匠的情况下,御器厂为了解决矛盾而“多雇民匠”。
明代后期,景德镇有数以万计的民窑佣工。
“官搭民烧”政策实行后,官窑对民窑依赖性增强。
为使民窑更好的适应御窑厂的政策和利益,并从中求的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分散于郊区乡的民窑向御窑厂所在的镇区靠拢集中。
3、瓷业经济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景德镇城市空间演变的核心。
宋初,瓷窑大多远离镇区。
目前所见到的遗物中,有景德镇的小盖盒,特征、大小相似,底部印有“□家合子记”,但姓氏有区别,现已发现有11家,这说明景德镇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烧瓷业作坊。
专业作坊的出现表明瓷业内部分工的扩大,产品印有记号也反映了作坊之间的商品竞争。
为了降低陶瓷制作成本,最优化利用镇区交通、瓷业辅助性行业以及制瓷工序配合和买卖信息等提高经济效益,镇区吸引周边农村家庭手工业者和小作坊迁入。
明后期,以分工为基础的制瓷手工工场出现,乡村副业向城镇工业转变。
民窑产量和分工之细呈正比,因此需要大量的工匠从事某一制瓷工序技艺。
家庭制瓷手工业者经济地位不稳定,往往最后成为雇佣工人,这是民窑佣工来源的一部分,更多的佣工是从浮梁邻近地区农村中流入的。
分工细化、瓷业繁荣,吸纳原料、燃料、人口向镇区迁迁入。
四、景德镇的城市特质何为城市特质?它是一个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特色城市文化和地域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每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部分。
城市的特色文化属于精神实体的范畴,它以多种形式为载体贯穿于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而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则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邻的城市群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以独具特色的城市意向示人,要能够让所有的到访者与它绵延千年、世代传承的特色城市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产生深深的认同感。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城市的特色历史文化渗透到城市空间环境营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景德镇在营造千年瓷都氛围的时候,将城市的所有硬件都当作传承特色文化的具体载体,把城市特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
1、充满“瓷韵”的城市道路空间城市道路空间是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最好的“载体”,在这一方面,景德镇充分地利用了道路空间,利用多种形式来展现特色“瓷文化”。
如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路灯都是用瓷作为材料的,在部分主要道路交叉口处的节点处都设置了和制瓷艺术相关的主题雕塑,如景德镇北入口处的“火神”雕塑。
还有在景德镇河西昌南大道两侧的山体护坡上,也装饰了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瓷壁画。
在主要桥梁两侧护栏的镂空处点缀了造型精美的瓷盘。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很好地利用了道路空间,为宣扬城市特色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手法可以广为借鉴。
2、彰显瓷都魅力的“人民广场”城市广场设计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和城市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人民广场设计为例。
人民广场位处城市中心区,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对展示城市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者在关心广场交通组织和功能布局的同时,将特色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完美结合。
设计者精心安排了一组以制瓷工艺为主题,名为“瓷工颂”的青铜雕塑群,将城市传统文化和硬质景观设计完美结合。
同时,在广场中心轴线处,设置了一条长20米高5米,用瓷碟、瓷碗砌成的生肖图案,造型精美,很好地展现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精湛和艺术创作的深厚功底。
整个广场空间人文气息浓厚,可以让到访者对景德镇深厚的“瓷文化”底蕴有很好的认识,也可以让城市居民在休闲的同时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3、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城市公园从城市绿地类型来看,最易结合城市特质营造传统特色空间的要属城市公园了。
景德镇的古窑陶瓷博物馆结合原有的“镇窑”遗址及部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塑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展览区。
整个展览区本身也就是一个中国古典山水园林。
馆区把中国山水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同时注意结合景德镇传统瓷文化。
如铺地形式采用碎瓷片和鹅卵石组合成各种抽象图案,节点雕塑采用景德镇瓷窑微缩造型。
与此同时,馆区还注重特色人文景观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