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特殊视角表现在思念个方面:(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三)教育学还必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我们把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
(一)人性的构成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必须吸收强调自然性一方的合理因素,即承认人的发展在可能性上确实会受到自然性的限制(当然不是柏拉图式的限制论),并不是无限的,随心所欲的。
现实中的人性,说到底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合金”。
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既不是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而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
(二)人性善、恶之争1、人性本善派:“善”主要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
孟子王阳明卢梭弗洛姆2、人性本恶论:“恶”---一是指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非理性的,因而是卑劣的。
二是指人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具有攻击性。
荀子中世纪“原罪论”霍布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人性就其初始形态来说,是自然形成的,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而已,本无所谓善恶。
三、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观(一)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青少年时期(某一段)---发展理解为正向的变化,以及主要以身体成长发育为标志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潜能的多面性与发展的相对无限性:上限推前到生命的孕育期,受孕成为个体发展的起点;下限延伸到生命的终点——死亡。
个体的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缘于外1、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一般主张“内发论”。
孟子、王阳明、柏拉图、笛卡尔在心理学中表现为成熟论: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2、“外铄论”墨子、荀子、洛克、华生现代更关注内外因关系与转化的研究,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
人们的思维摆脱线性模式,看到互动作用,开始把作为发展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看作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个体发展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整合就构成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
两个层次的整合:身与心作为一个系统的内部整合,另身心两个子系统间的整合。
发展的路线分歧,主要是发展内容以怎样的序列和怎样的方式展现。
阶段重点论:亚里士多德、卢梭循环扩展论(螺旋扩展论)斯宾塞、夸美纽斯现在人们对个体发展路线的认识:人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区别,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而且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区别,整体结构上的区别和中心问题上的区别。
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根据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应做到循序渐进;根据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并注意各阶段间的联系、衔接与过渡;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应抓住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根据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应首先要树立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因材施教。
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一、二层次三因素论的提出问题: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如何的?几种观点:单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决定论)三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综合影响)遗传是基础,提供可能;没有环境,发展不能实现,人不可能成为人。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
二因素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成熟、学习)多因素论(三因素加心理、四因素加反馈调节、另有生理、心理、自然、社会、活动等)综合因素论(认为是多系统、多层次因素相互的综合作用)“二层次三因素论”就是在批判吸收基础上而出现的。
二、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1)遗传获得的特质。
(2)在母体中生成的先天的非遗传特质。
(3)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
先天因素的基本特征是“既定的”,指个体无法去改变它;又是“潜在的”,指在个体成长中可以不断得以实现。
(一)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遗传的影响是一个事实,并且由于生物基因的遗传密码的逐步破译,这种影响倍受重视。
但在认识上依然有分歧。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能?一般认为人的形态特征(外貌、身高、体重、骨骼构造、神经组织的类型)可以通过遗传传递,还有某些刺激反应(过敏),甚至于特殊的“行为表现”。
问题是:“前代的获得性行为是否遗传”?如聪明和才智。
结论: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递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主要是脑与神经系统上的差异。
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差异并不显著。
但是,大脑神经细胞对不断新异的刺激反应可以经过长期的过程,最终以基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遗传传递下去。
(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智力上的差异有待研究。
)在非正常情况下,遗传构成了两个极端,超常的和低常的各占总数的千分之3-5左右。
3、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如何?遗传的作用不能否认——“优生学”。
遗传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发展必须的“可能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的前景。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而受阻碍。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遗传不起决定作用。
(人的低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影响大;人的高级生理、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影响小。
)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有专家认为,到学龄中期以后,在人复杂的心理方面,遗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人的遗传之迷还有待于研究和探讨。
(二)成熟机制与个体发展(人体成熟的一般规律)1、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
2、机体生长的顺序性。
3、机体生长的阶段性。
4、机体各部分发展的互补性。
5、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结论:成熟规律制约人的发展,但不绝对规定每一阶段发展的程度和速度。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但二者并非同步发展。
因此,教育对人的成熟可以起促进和相适应的作用。
三、主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身心两个方面的特征,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有极大的可塑性。
个人的后天因素有显著的差异性,并随年龄增长而扩大,是教育者特别关注的因素。
其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与作用的方式。
在相同的环境中人的表现不一样,主要是各自身心的内部状态不同。
人们选择什么、抗拒什么、消极还是积极,因人而异,进而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发展。
不同的个体是这样,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也是如此。
四、环境因素(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环境因素的分类第一种:1、自然环境。
(居住的地理位置,高原、沿海、山区、平原等)2、社会环境。
(个体生活圈中的一切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第二种:1、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是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科学文化水平;教育制度、性质以及发展水平)2、小环境,指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个人的出生地、家庭、居住区、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周围发生的各种事件,与个人相关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对环境影响个体发展的研究,比较重视小环境而忽视大环境。
当今社会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日益增强。
(校外影响超过校内影响?)二)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去发展。
(狼孩)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限制。
(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选择的)讨论:逆境还是顺境更有利于人的发展?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其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的水平相关。
环境的不同构成部分,对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及在不同发展时期,大小不同。
(年龄小,自然环境、小环境影响大;年龄大,社会环境、大环境影响大)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环境的影响随着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而相对减弱,影响的性质也由限制逐渐转向更有效地利用。
此外,环境因素还随个体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变化。
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可能正反指积极与消极。
大、小环境的组合指是否一致。
(一致:好—好、坏—坏,出现正反合力;不一致:好—坏、坏—好,不会产生合力)教育者应该注意。
研究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要注意构成环境因素的性质、范围及其各方面的、不同方向的变化与相互关系,而且要注意环境因素与个体自身因素变化的相互关系。
在影响人发展可能性的因素中,环境因素与个体自身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主体的变化带有主导性。
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一、“现实性因素”的构成——活动——决定因素(一)人的生理活动(二)人的心理活动(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的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的水平的相差度。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重复程度相关。
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分为三个等级: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学校教育----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活动因素主体:青少年成年人环境----人为设置(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引导)作用的“主导”(引导)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
表现为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作出判断和价值选择。
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二)学校教育如何发挥其主导(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1、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
2、从学校教育内环境的角度看,学校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