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必要性分析[内容摘要]: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及本国政治文化的过程,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是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以其为寻找完成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途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流浪儿童作为一个全世界共性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此相关联,对流浪儿童的教育保护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逐渐起步了,而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恰恰是对其教育保护的一个方面。
戴维〃伊斯顿、杰克〃邓民斯《政治系统中的儿童:政治合法性的起源》、阿尔蒙德的一个关于早期的社会化经历对以后政治态度的影响的课题、北师大发展心里研究所教授陈会昌的系列文章《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等都谈到了儿童政治社会化问题。
而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特定意义上的劣势群体,其政治社会化研究尤显必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从而为寻找其完成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途径以及其政治社会化的功效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开端。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①我采纳了阿尔蒙德的观点,通俗地理解,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获及本国政治文化的过程。
而政治文化是一种观念形式的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对于政治信念、政治倾向和政治价值及道德习俗的积淀。
比如,对权威的态度,对各种政治象征的情感,对政治体系的热爱和疏远。
通过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我们获及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我们有民族情感,有民主和法制的观念等等。
这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它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政治体系培植政治文化和其成员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的统一。
一个自然人从其来到世间就开始了政治社会化,直到其成为有政治意识的政治人。
而儿童时期则是这个过程的开端。
“对政治态度所做的调查说明,最重要的政治态度的形成时期,是3岁—13岁。
”②儿童在童年时期的政治心理的构成,到成年时代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影响他们的政治行为。
例如,流浪儿童多有轻微的违法行为,他们很可能是犯罪的预备军。
流浪儿童大多数在6—16岁,他们离开家庭和亲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以上,失去其生存的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
流浪儿童心灵上的创伤让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流浪儿童苦难的经历让他们极易充满对社会的仇恨敌视。
就是这样一个流落街头、衣食无靠的未成年人的弱势群体,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
面对流浪儿童的现状,政府在采取一定的措施,关心其衣食住的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培植政治文化,创造环境让他们能动地学习、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也就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中心的政治文化。
从系统论角度看政治文化,我们谈到了政治体系培植政治文化,之所以培植是为了训练其成员的政治素质。
而另一方面,成员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文化将会支持政治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能更好地运转。
通过政治社会化,“社会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政治角色,……成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③对成员的政治素质的训练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
流浪儿童同样是处在儿童时期,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其政治社会化,社会、国家责无旁贷。
二、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流浪儿童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中断了。
流浪儿童或是经历了短暂的学校教育,或是根本不曾走进校园,而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是学校。
据调查,“小学的影响烙印十分明显:它们可以强化学生对国家共同体和民族的认同意识。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都在自己的教室里向国旗致敬”。
④家庭对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化同样有很大影响。
对于流浪儿童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曾给予他们的以及过去他们所习得的那些政治文化已成了他们观念中的点缀。
这是一个过早就融入政治社会的群体,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还缺乏成熟的政治心理。
他们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因为流浪而被中断。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一个人每个时期又有每个时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而早期的政治社会化是成为成熟的社会公民的基础。
当政治系统培植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断时,会有其他的观念形式的东西涌入,而这些观念往往是陈腐的、落后的。
尤其对于流浪儿童来说,他要生存,而且是靠自己来生存,就难免受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制约他的政治情感的变化。
同时,他更不会去主动地学习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而是有一种歪曲的甚至是对政府对社会充满敌视的政治心理。
一个人在某一阶段所获及的政治文化会影响到他在下一个阶段的政治认识、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等状况。
而下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也强烈影响和改变着前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
当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和学校时,他所获及的政治文化在最初的日子里会支配着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003年第1期《流浪儿童研究》中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孩子跟着别人到北京,和别人走散了。
他边走边问路,看到了天安门,看了升国旗。
有人给他钱,他不要。
后来有一次,他拣到了一百块钱,喊了半天是谁的没人应,他就要了。
应该说,这是早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他知道爱国旗,知道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要,知道拣到的东西并不属于自己。
这说明在他流浪之前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着他在流浪之初的一些态度、认识。
但接下来受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的影响消失了,政治体系培植政治文化的过程以及他自身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被中断了。
在这一阶段,流浪儿童为了生存,做苦力、偷、抢、贩毒等等,这个过程使他前一阶段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改变了。
错误的人生态度、对警察的排斥、对社会的不满塑造着他们的人生观。
既然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政府应尽量为流浪儿童创造一个正常儿童生长的环境。
石家庄市少保中心形成的“建家、进校园、走向社会”的工作思路是帮助流浪儿童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有益探索。
三、流浪儿童将会对国家政治文化的传递造成巨大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及政治文化的过程,而政治文化又是长期积淀形成的。
一个国家的现代政治体系会在许多方面受该国历史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当属这个体系的政治文化了。
对于政治体系的成员而言,所获及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政治态度,他们就被应用于个人所要扮演的各类角色中——家庭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和政治的”。
⑤流浪儿童也是社会的人,他所习得的政治文化会影响到后代人,影响到同龄人,影响到他的政治生活,甚至影响到政治体系的稳定。
只有对政治体系输入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诸如民族情感、国家忠诚、党派热爱等等,政治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而这些都受人们所拥有的政治文化的影响。
流浪儿童所接受的政治文化不再是政治体系培植的,而是在他的同辈群体中,在他的生存环境中所获及的反面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传递包括代际传递、群体、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
明天的流浪儿童也会是国家政治文化的传递者。
他的价值观、对政府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会无意识地塑造下一代的政治行为。
前苏联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影响整个人的政治观点上,家庭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
家庭能传递诸如政治信仰、党派忠诚、对政府的信任等。
政治文化一旦习得,将是难以改变的。
我国虽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教育,但落后的、封建的臣民性政治文化依然存在于部分国民身上。
落后的陈腐的政治文化的传递将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主流政治文化的传递。
流浪儿童的政治人格并未塑造成形,有很大的培植政治文化的空间。
为了避免他们明天将会给国家政治文化传递造成不良影响,对其政治社会化是必要的。
四、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文明划分为三大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这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物质文明前进的同时,流浪儿童的现状往往是三大文明建设中被忽视的角落。
社会有三个大的子系统,即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而这三大系统又是和三大文明相对应的。
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社会系统才是积极的、相对稳定的。
反之,任何一个系统滞后都会带来社会系统的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
流浪儿童沿街乞讨、偷盗抢劫等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形象。
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三大文明应该协调前进。
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来了对社会的巨大危害。
他们养成了许多恶习,也看多了人们给予的鄙视。
而这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影响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选择。
这种选择往往是和主流社会相背的,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看作主流社会的一员,他会选择人们的对立面,选择对政府的疏远、冷漠、乃至仇视。
而在这个过程中,流浪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没有寄托,没有归属感。
在政治体系中,我们强调每个成员都是这个系统的输入因素,每个成员有一种对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同时以我们的行为来支持这个系统。
而流浪儿童已经被抛出这个系统,因为他们没有被培训或接受这种主流政治文化,他们的行为也是和支持系统的成员的行为不合拍的。
在流浪儿童的生存环境中,能给予他以不良影响的,是他的同伴,还有一些犯罪团伙,以及更多的社会阴暗面。
在这种环境中,无所谓民主,没有法制观念,没有约束。
这是和我们的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
流浪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流浪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的忽视,使我们意识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建设是迫切的。
虽然至今没有专门的流浪儿童保护的法规,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国参加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都是有关未成年人的。
流浪儿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何谈政治文明。
没有保护教育,流浪儿童自身也不会成长为政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
在保护的前提上,探索保护机制及其创新,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流浪儿童的政治社会化。
流浪儿童的明天应该像每个孩子的明天一样是光明灿烂的。
社会、政府应为他们创造环境,帮助他们完成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把他们培养成明天的三大文明的建设者,而不是现代都市文明形象下的不文明的群体。
注释:①阿尔蒙德和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1987版91页②④《政治文化导论》王乐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09、110页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358页⑤《比较政治学》(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第2版华夏出版社16页Summary: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is a course of the people’s drawing their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The waifs’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respect of educating and protecting the waifs.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waifs’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from four respects,in order to research into the real ways of realizing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Key words: Waifs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s Politic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