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智慧》读后感(韩明飞)

《中国智慧》读后感(韩明飞)

《中国智慧》读后感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医检与护理系韩明飞
读了易中天老师著的《中国智慧》一书,收获颇多,正如易中天老师在书后的附言一样——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

而易中天老师的《中国智慧》一书可以说是学习国学的入门之书,启迪我的智慧之书,《中国智慧》一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让我能从我国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精华,认真思考,将知识与我的思想融合,转化为我自身的智慧,很好的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

《中国智慧》一书有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六个部分。

周易的启示,让我知道《周易》不仅是我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金字塔”。

《周易》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我怎样看问题。

《周易》富含哲学道理,在我这个世界中,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

现象不断变化,也是规律,我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是不变的。

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

所谓的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

周易告诉我:周易的方法只有3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

周易带给我的启示有4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和中庸原则。

这就提示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忧患意识,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所遇见的问题,在工作中也应与时俱进,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为人处世方面,应很好的运用中庸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

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

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中庸》得出三个结论,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

书中提到,孔子有3个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

在书中,易中天老师老师对中庸做了总结,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是做人艺术。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家主要有孙武、吴起和孙膑,他们分别写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武兵法》。

孙子不是“和平主义者”,而是“战争经济学家”。

孙子主张一定要以“全胜全得”的原则,去争霸于天下。

这有这样,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易中天老师讲到:印度人是最耐烦的,中国人是最不耐烦的。

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

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

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

觉悟,是成佛的关键。

成佛的关键是在觉悟,觉悟的关键在自我。

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

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靠每个人自己。

通过《中国智慧》一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把这些思想融与自己的思想想融合,逐渐形成智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