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上)第一次调研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36分)1. 2017年3月某日晴朗的夜晚,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似“双眼”与弯月构成一张“笑脸”,不过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天文爱好者看到的是两幅大为不同的画面。
读图回答(1)~(2)题。
(1)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的原因是()A.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B.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较火星小C.金星距离太阳较火星远D.金星得到的月球光亮较火星多(2)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看不到火星的主要原因是()A.云量多B.建筑高C.灯光强D.气温高【答案】AC【考点】宇宙探测太阳系及八大行星【解析】太阳系行星离太阳远近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其轨道位于地球与水星之间。
它是夜空中最为明亮的行星,也是夜空中除月亮外最为明亮的天体。
在天文上,金星伴月往往指的就是金星合月事件,当发生合事件时,往往是两个天体在二维夜空中看起来比较接近的时刻,因此可称为互伴现象。
【解答】由于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所以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
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灯光强,火星的亮度较暗,掩盖在灯光下,而金星亮度较亮,故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现象。
2.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
其著作《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如图为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在中愈骤,腔中石耸突而激端,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此段文字描述的河流位于()A.横断山区B.雁荡山区C.秦岭山脉D.长江三峡(2)徐霞客旅行考察区域涵盖了()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B.湿润区、半湿润区C.外流区、内流区D.农耕区、牧区【答案】AB【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析】横断山区在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大雪山、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排列,横断东西交通,总称横断山脉。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解答】徐霞客游历到云南洱海时,对水流湍急的普陀崆峡谷情有独钟,一连用了九个”或“,来表达自己对深峡陡崖的惊叹与赞美。
根据图形,从徐霞客旅行路线可以看出其跨越了秦岭淮河线,涵盖湿润区、半湿润区。
3. 如图为某游客于2019年6月22日在北京西部郊区(约 40°N)某尤伏发电产业园区一角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A.正南方向B.正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2)为保持充足的光照,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与地平线的夹角)最接近()A.17°B.27°C.63°D.50°【答案】CA【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析】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
根据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计算出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
【解答】读图可知,太阳能集热板朝向正南,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东南方向。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的纬度为40°N,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3°,为保持充足的光照,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与地平线的夹角)最接近17°。
4. 如图中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岩石分别是()A.变质岩沉积岩B.侵入岩沉积岩C.沉积岩变质岩D.沉积岩喷出岩(2)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A.E﹣变质作用B.F﹣岩浆活动C.G﹣地壳运动D.H一固结成岩【答案】DD【考点】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解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由图可知E是由岩浆形成侵入岩的过程,应该是冷却凝固作用;F是由侵入岩上升到地表的过程,不是岩浆活动;G是由侵入岩形成变质岩的过程,应该是变质作用;H 是水体及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地质作用,即固结成岩。
【解答】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故甲岩石为沉积岩;乙岩石是经过地下岩浆喷出地面而形成,故乙岩石为喷出岩。
A、E﹣冷却凝固,故不符合题意;B、F﹣地壳运动,故不符合题意;C、G﹣变质作用,故不符合题意;D、H﹣固结成岩,故正确。
5. 2018年初,北美东北部遭受严重的基风雪袭击,并伴有大面积冻害。
如图为“2018年1月5日某时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出现低温冻害天气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A. B. C. D.【答案】DB【考点】锋面系统与天气气压系统与天气【解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
冷锋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可以活动于中国各地。
但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动快慢等不同,冷锋附近云和降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有的主要出现在锋后;有的则主要出现在锋前。
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移动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
【解答】读题可以看出,丁地位于冷锋的锋后,冷空气控制,气温低,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天气。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地将要经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冷锋处于低压槽中,故气压先下降后上升,B选项正确。
6. 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①中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答案】BB【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解析】低纬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南半球低纬信风为东南风,中纬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中纬西风为西北风。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解答】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是西南风,结合题中图可知,②是西南风。
读图可知,图①中的气压带在回归线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7. 如图是我国某近海海面上受气旋影响出现的“龙吸水”现象,读图回答题。
形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其气流运动方向为()A.逆时针辐合上升B.顺时针辐合上升C.逆时针辐散下沉D.顺时针辐散下沉【答案】A【考点】气压系统与天气【解析】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垂直方向上,气旋气流以上升为主,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冷却成云致雨,因此气旋控制多阴雨天气;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不同位置,风向不同,如北半球,气旋的北部为东北风、南部为西南风、东部为东南风、西部为西北风。
【解答】由题中材料可知,“龙吸水”现象是受气旋影响出现,位于我国附近,也就是北半球,可知其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合上升。
8. 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读图,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答案】C【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解析】中心新,两侧老,故为向斜;对照图中河谷两侧T1、T2的高度,可判断西侧阶地高,故西侧上升幅度大。
【解答】对照图例将三种岩石落实到图中,中心向外依次是①②③;材料信息“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中心新,两侧老,故为向斜;对照图中河谷两侧T1、T2的高度,可判断西侧阶地高,故西侧上升幅度大。
9.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抑制全球变暖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₂含量的主要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2)地表碳循环的主要作用是()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B.导致海平面上升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BD【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解析】(1)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
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解答】(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人类影响大气中CO₂含量增多的主要环节是②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到空气中。
故选B。
(2)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是由于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所致,与地表碳循环无关,A错;地表碳循环属于自然过程,如果不是人类过度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过多,整个地表碳循环是一个平衡的转化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会增多,就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不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C错;在地表碳循环过程中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对。
故选D。
10.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一灌木一草句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直的垂直自然带”。
如图所示为金沙江(28°15′N )两岸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依据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影响金沙江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的主要因素是()A.坡度 B.热量 C.水分 D.土壤(2)形成“倒置的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A.谷底干热B.谷底海拔低C.山腰干热D.山腰气温低【答案】CA【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