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农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中国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本”。

随着耕作方式的进步,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2.随着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使中国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规模巨大,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大量输往国外。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明清商帮甚至走出国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掌握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知道几种主要的农业工具。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古代土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出现,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

2.耜耕或锄耕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使用耒耜、石锄和石犁整地,提高了工效,取得较好的收成。

3.青铜农具(1)概况:阶级社会以后,开始使用了青铜农具,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2)意义:推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

4.铁犁牛耕(1)发展过程①出现:从春秋开始,铁制农具逐渐出现。

②形成:战国时期,铁犁与牛耕结合而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③发展:施肥与灌溉也有新的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发明了桔槔。

(2)影响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②农业生产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知识点拨]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图解识记]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时代: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时代: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彻底被废除。

(2)概况:土地归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各级奴隶主贵族把土地分成方块,称为井田;井田中央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3.封建土地所有制(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发展,私田扩大;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将土地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3)出现过程①旧贵族、新官僚和大工商业者通过购买或建立军功,拥有大量土地。

②他们改变剥削方式,允许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交纳地租后保留部分产品,自己使用。

③劳动者变成封建农民,土地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

(4)内容: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遭受地主和国家的剥削。

(5)结果: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易混易错]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

[图解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题一古代耕作方式的演进史料一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史料解读]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说明当时的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提示经济形态: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锄铁犁铁镰[史料解读]这组图片一方面说明农具的材质已经为铁制;另一方面铁锄、铁犁、铁镰的功能分别为松土、耕作、收获,这表明农具种类比较齐全,反映出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问题思考](2)史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提示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史论总结]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夏商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题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图一图二“围剿公田”史料二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

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

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

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史料解读]史料一中左图从形制方面表现出井田制的特点,右图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私田对公田的侵蚀,反映出井田制的瓦解。

史料二中由划线信息“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由“遂得卖买”“兼并之患自此起”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问题思考](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2)上图反映土地制度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有何进步意义?(3)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哪些问题?提示(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国有制。

(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出现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史论总结]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制每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会竭力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财政收入。

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国有土地,统治者曾采取过多种土地经营制度。

主要有:王莽时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

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于是,土地占有状况不断变化,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兼并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最终导致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中央政府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凭借其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

(3)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大量存在着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写照。

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不向地主交纳租税,劳动积极性较高。

但他们是地主兼并的主要对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格局: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方式。

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时最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6)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解析根据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

2.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打制石器B.铁制农具C.筒车D.曲辕犁答案B解析打制石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工具,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故B项正确;筒车和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排除C、D两项。

3.(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田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税制的改革与“主要根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会造成土地买卖的加剧,但与“主要根源”不符,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个体小农经济取代井田制,与材料中“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相符,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井田制度的瓦解,D项与“主要根源”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四川资阳二模)《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

”据此可以推知(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答案B解析“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反映了无人治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故A项错误;“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田的缘故,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各国变法有关,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2016·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答案C解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