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本质特征分类的转折年龄
三、概念的发展
1.逐步在事物的本质水平上掌握概念——逐步深刻化 2.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化——概念种类越来越多 3.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提高学习概念的速度和质量
四、推理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 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有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 维过程。
小学儿童的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 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一)直接推理 第一,童年期推理能力发展三个阶段 第二、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不是同步的。 (二)演绎推理 ▪ 二年级儿童能用演绎推理来解释个别现象 ▪ 三四年级对直观感知的事实,对通过言语提供的事实
都能运用演绎推理来解释。
▪ 三四年级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理,但不完全、 不展开。(三)归纳推理
▪ “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 好象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 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这“显示出一种 根本的自我中心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
▪ 儿童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并认为 别人也是这样的看法,而不能把自己的思 想与别人的思想去分开来。
▪ 在该时期,儿童也常常不能区别有生命和 无生命的事物,并时常把意识和情感看作 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 他们自己那样活动。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童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一、年龄阶段 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小学期
二、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节 童年期的学习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动机 (二)学习兴趣 (三)学习态度
▪ 香茨(Shatx,1983)等人认为,儿童 在4、5岁能够达到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张文新、郑金香(1999)采用标准化的 观点采择测验任务考察了6~12岁儿童社会观 点采择的一般趋势及年龄差异。
结果发现: ▪ 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初步克服认识上的自
我中心主义,但在准确采择他人的观点方 面存在较大困难。
1(6-8岁)社会信 息的观点采择
2(8-10岁)自我 反省的观点采择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意 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
儿童认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不 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 的信息和自己的不同。不能理解 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
儿童知道,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 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 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 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 观点
▪ 在长达十余年的成长期里,儿童在日趋社会化的 过程中,依然会“处于自我中心化状态和真正社 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而面对着社会集团的 这种自我中心状态乃是婴儿面对着物理宇宙所表 现出来的那种自我中心状态的再现和延伸。”
最近成果
▪ 儿童达到观点采择的年龄问题是近年 来研究者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 关研究者提出,儿童达到观点采择的年龄 要早于皮亚杰指出的年龄。
▪ 6—10 岁这一阶段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 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 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儿童已能够根据 故事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观点采择的培养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能够促进其 去除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
▪ 因为在同伴互动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为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之 间的差异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有机会了解自 己和他人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和相关问题的 观点的差异。
3(10-12岁) 相互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 点,并且认识到别人也能这么做, 互动的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 虑,还能考虑第三者的观点并预 测自己与他人对第三者的反应。
▪ 同时,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为了使游戏继续进 行,儿童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整 合,作出妥协。因此这些具有相同地位的同伴间 的互动会加快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推动和 促进其观点采择和人际理解的发展。
▪ 同伴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显著的 积极影响,而同伴互动经验的过分缺乏则与儿童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滞后相联系。
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内部联系和关系进 行抽象概括
(二)比较能力的发展 1.正确区分事物异同——区分抽象事物异同 2.区分个别部分异同——区分许多部分关系异同 3.直观感知条件下比较——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
行比较
(三)分类能力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分类向根据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 童年期是获得社会性自我的时期: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自我意识的形成趋势
小一到小三
上升期,小一到小二是上升期的主要发展期
小三到小五
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小五到小六
第二个上升期
(一)自我概念 对自我的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
特征过渡
(二)自我评价
(三)自我体验
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 发展过程。
第四节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伙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都是以人脑为认知的物质基础 对象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体或现象 认知主体和客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认知规律具有共同点: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
从刻板到灵活、从具体到抽象
2、异
认知对象的特性不同
静态性——易变性 变化的动力源
认知主体的特性不同
相互主观性 因果归属 自我中心的评价
他人的影响
社会性比较
认知的影响源不同 (客体运动—人类行为、交往、文化)
▪ ——而到14个月的时 候,他却可能会拍拍 她,拥抱她,或者吻 她。
▪ 社会观点采择是个体对特定情景中他人 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理解, 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
▪ 观点采择也称为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 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 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涉及到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即 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可能 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对 他人观点的推断能力。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特点 (二)学习障碍的表现 (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童年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性) 第一,整个儿童期,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 低年级:掌握的概念主要是具体的,可直接感知 ▪ 中高年级: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 第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关
键年龄”(四年级) 第三、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存在不平
衡性。
二、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
水平 直观形象
特点 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
中年级 形象抽象 高年级 本质抽象
形象的、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增多,也有内部 的、本质的特征
皮亚杰认为:观点采择是与自我中心 对立的,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 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 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形象地比喻,即“从他人的眼中看世 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利他行为主义研究 经典的实验
▪ ——在10个月大或者 一岁的时候,一个看见 自己的母亲处于痛苦之 中的孩子会呜咽,或者 哭着爬走。
塞尔曼的观点
塞尔曼人际关系的两难故事情景(Selman,1990)
霍莉爬树
提问:
霍莉 爸爸
1、霍莉知不知道肖恩对猫的感受?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爬树,他 会怎样想? 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后会怎样?
肖恩
4、如果是你,你碰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做?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
0(3-6岁)自我中 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就伴随了社会观点采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能 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视角看待事物。
心理学家们把孩子们一段一段 的话录下来,统计其中出现次数 最多的词。结果是人称代词“我” 排在第一位。
“我要……” “我想……” “我是……”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过程
▪ 儿童观点采择从初步出现到稳定的发展要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解释了 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不同水平,对自我中 心的研究的本身也揭示了社会观点采择的 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 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 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 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是自我之外的客体。 在这个阶段上,儿童把自己的感知觉投诸于客观 物体上,他除自己的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