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优质课件
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 如画树状图和网络图。
巧妙加工策略
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童年期思维发展
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思维的主导
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思维类型的转折期:9~10岁
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
发生率20%,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言语欺负频率最高,其次身体欺负,间接欺负发生率最低; 性别差异:男生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 欺负行为可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如何帮助那些敌意、反抗和失控的儿童?
不要向孩子的强制行为妥协; 当孩子态度强硬时,不要让你自己的控制行为
升级; 运用“隔离”程序控制儿童的强制行为,直到
他平静下来并且不再使用强制策略为止; 找到儿童不当行为,然后建立一个积分制度。
如协商制定“行为契约”; 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要用温和慈爱的态度做出
反应。 失控行为缘自父母和儿童相互影响的家庭系统。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 义
在开始时,如果没有任何内部需要进行某一活动, 那么采用外部刺激使其产生活动的动机是无害的;
当人缺乏必要的活动技能时,最初的外部奖赏往 往是必需的,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活 动上,从而使其内部兴趣得以发展;
对外部奖赏和物质刺激的使用越少越好,只在绝 对必要时才用,并且,一旦有可能不再使用,就 立即停止。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低年级:物理经验;中年级:掌握间接经验;高年级:数 理逻辑经验。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利用动机理论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 学阶段,主要以学习为主导。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二、道德发展
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
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也 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求助 等。
条件:有道德动机、移情能力和助人的知识和 技能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二、道德发展
攻击行为(侵犯行为)
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表现为身体侵犯、言语攻击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控制策略
改善环境 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 增加后果认识 榜样作用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二、道德发展
攻击行为(欺负)
特征: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和行为的重复发生性 类型:
直接身体欺负 直接言语欺负 间接欺负:如造谣离间、社会排斥等
认知和策略:比如转移 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培养儿童独立
自主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二、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的发展 婴儿期:移情、共鸣 幼儿期:内疚和羞愧感 童年期:道德情感丰富,影响道德行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前道德阶段: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 配(规则不能改、依结果而非动机评定好坏) 自律道德阶段: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规则是相对的,注重主观动机或意图)
总的自尊
学业自尊
社会性自尊
身体自尊
语文 数学 其他科目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 身体能力 外貌长相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因素
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 需求
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 交往技能的发展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童年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三、童年期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 被拒绝的儿童:被拒绝—攻击和被拒绝—退缩。 受忽视的儿童 有争议的儿童
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形象抽象、本质抽象三 个阶段。
词语概念的发展:不能理解、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 描述、接近本质定义三大类。
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
重要原则:活动越复杂,外部奖赏的害处就越大。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复述策略
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大部分儿 童自发运用此策略进行记忆。
组织策略
识记材料按内在联系加以归类。可按功用、颜色、 图形,最后是概念等标准组织材料。
系统化策略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评价内容范围广: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 动能力、社会接纳等
社会支持因素的作用:父母和同学 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
系。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源自社会性发展方式 恒等性 可逆推理 两维互补推理
第二段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童年期思维发展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 9岁后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自我中
心的影响 8岁组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