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州)刺史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
积极:发挥监察功能,有利于皇权的维护和巩固 如何评价
消极:本质决定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能,只能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
皇帝的烦恼之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血缘 西周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
魏晋
门第
特点:
战国
军功授爵:
军功
汉朝
察举征辟:
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B
皇
皇
权
权
A.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B. 年代
皇 权
D. 年代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氂 田千秋
离职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9月 7年又6月 2年又4月 3年 2年又10 月 2年又7月 8年又3月 12年又2 月 1年又2月 2年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太后欲封侯,皇帝要先征求丞相的同意。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非常有 作为的一个帝王,在他执政 时期采取了许多强化君权的 措施。
一是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在位54年间, 先后用相12人.其 中除4人在任上正 常死亡之外,有3人 被免职,2人畏罪自 杀,3人被下狱处死. 政府高层官员受到 严厉处置数量如此 之多,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
皇帝
宋 太
(二府三司)
祖
中央 “二府”
赵
匡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胤
职能 最高行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行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副 相 三司使
削弱相权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扩大皇权
读材料:思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
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皇帝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的烦恼之一:君权与相权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看两段材料:思考 材料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汉景帝时,窦太后欲立皇后兄王信为侯,汉景帝说:“请得与丞相计之。 ”于是与丞相商议。丞相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之约予以拒绝。
集 中
地方权力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分权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 断加强
特 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 能说明的是( )
B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形成割据势力?
主要解决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一、法令出一 -------君主独揽大权
李斯言:“主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点: 独断性、随意性
君主权利: 集行政、司法、军权为一身。
皇帝的烦恼之四:行省制度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什么是行省制度? 为什么要设行省? 与中央关系如何? 有何意义?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品德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王定保《唐摭言》 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3、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 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积极: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 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皇帝的烦恼之二: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央:御史大夫
秦朝:
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地方:监御史
护膝。
宰相大臣上朝礼仪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反映了皇权的集中,相权的削弱。
请概括从秦汉始,皇权和相权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相权很大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
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唐朝:三省六趋益部势削制:弱;,君直权至日被益相废加权除强一。,分相为权三日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
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论从史出
1、(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 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 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感受历史
唐太宗时,假设 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 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按照制度规定其运 作程序应该是怎样 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3)、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是建立中朝,对“外朝”构成牵制
皇帝
中 朝
外 朝
— —
决 中朝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
外朝 丞御
史
执
太
行 机
构
令中侍
相大尉
由皇帝亲信担任
夫
削弱了
有事上报
九卿
相权 ,强化了___皇__权_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审核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工 部 部 部 部 部部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③觐见制
②军政——枢密院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 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代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趋势:
郡、县二级制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州权、力郡削、弱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小结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两大矛盾之间权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