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 帝
集 中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集 中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 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作业讲评
• 自我测评: •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 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的长官由皇 帝直接任免调动。 • 材料阅读与思考:
• 一方面,“挟书律”是秦朝思想专制和暴政的集中表现。 ( 25分) “挟书律”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25分) • 另一方面,“挟书律”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25分) 而汉代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东汉学者大都是儒学者, 因而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25分)
⑤明清(僵化):“八股取士”,规定各级考试采用四书五经
命题,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 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⑥废除: 1905年 6、评价: ①将选官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②相对公平公正; ③促成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④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政事堂
(三省长官 议事机构)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 事”(副丞相);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简称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官职 长官为枢密使 长官行宰相职 低于宰相,分 及权利 (同平章事) 割宰相的军权。 增设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
才能
趋势: 思想控制与文化 专制不断加强;
趋势: 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州郡县三级 1.秦至宋: 郡县两级
路、州、县
道、州、县
五、行省的设置
2.元朝: 3.明清:
行省
(路、府、州、县) 省、道、府、县
省、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九
卿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政府机构
决策过程: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六部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评价: 中书省 决策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起草诏令) 效率; 皇 )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 帝 (2尚书省 礼部 礼仪、科举 执行 加强皇权。 门下省 审议 兵部 军政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 本沿袭。 (封驳审议) 刑部 刑狱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皇帝制度 丞相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君 专 制 政 体 的 强 化
3、评价:
A.保证中央集权制度正常运转; B.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C.监察官员只是帝王耳目,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统治危机。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1994年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度): 1、含义: 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官职被限
中央: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地方: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和知州相互牵制 御史台 中央:都察院 地方:按察使司 是最高监察机关 分管监察、司法
2、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任免,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6)从中央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密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选官 依据 方法 特点
西周
血缘 战功
世袭 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 军功
军功授爵 孝廉成为主要途径
战国、 军功爵制 秦朝 察举、征 汉朝 辟制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自下而 品行 上推荐
门第
自下而 上推荐 分科 考试
世家大族把持
读书、考试与做官 紧密联系
二、君权和相权(丞相制度)
阅读书本第二框,联系上一节内容, 请说出我国丞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1、秦朝? 2、汉朝?
3、唐朝?
4、宋朝?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决策机构 中朝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尚 书 令
丞 相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 袭。(带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 史料链接: 一人的意志。
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 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特点,而且日益加强。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 一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及皇权至上的 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 皇帝制度能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及权力欲望,另一 什么意思? 方面,以强权方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家天下”的 统治。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 为什么?
对当地人物德才按九等进行评定,然后据此等级授 官。
2、时间:魏晋南北朝 3、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 重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魏晋之交)
4、影响: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法律保证,为士族门
阀政治形成铺平道路。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
门阀制度
门阀,门第和阀阅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 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 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 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 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 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其演变的总趋势? 至被废除。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主所垄断,助长其势力增长。
(四)征辟制:
1、含义: 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
2、时间: 两汉 3、标准: 德行、才能 →门第族望(东汉) 4、影响: 搜罗人才,但助长官僚私人权势增长,累世公卿的世
家大族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五)九品中正制:
1、含义:地方设“中正”(评定官,类似今天的面试官),
影响: 事”(副丞相); 进一步分散相权
影响? 宋朝: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废除相权
三、监察制度 1、演变 职能 秦 西汉 唐 北宋 元 明清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 御史台 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 方高官 定期到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 ④元朝(中落):
③宋代(发展): 殿试成为定制;实行“锁院”制度、糊名
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⑤明清(僵化):“八股取士”,规定各级考试采用四书五经
命题,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 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八股文
明清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 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 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 ,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 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 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 、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 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 然后阐述为什么(起讲、入手),谓之起源。八股文的 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 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 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 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 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 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 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 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定在贵族范围内。
2、时间: 先秦时期 3、标准: 血缘关系 (二)军功授爵制: 1、含义: 按军功授爵 2、时间: 春秋战国、秦朝 3、标准: 军功 4、影响: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 阶级的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