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B
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异同?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 制都体现了分权思想,唐朝分权目 的在于皇帝集权;近代美国政治制 度则体现了民主。
(2009· 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是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 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来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2)地位及职权:明朝的内阁是无法定地位 的皇帝助理机构,无决策权;西方的内阁是法 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有行政决策权。
(3)作用:明朝的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作用;西方的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D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一)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
(1)明太祖认为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 根源,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强化皇权)。 (2)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 (3)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 皇 明 祖 训 序 》
法无 凡 ,作 我 一聪 子 字明 孙 不, , 可乱 钦 改我 承 易已 朕 。成 命 之,
—
《 皇 明 祖 训 首 章 》
全时 奏 不 以 家劾 请 许 后 处奏 立 立 子 死, 者 丞 孙 。将 , 相 做 犯文,皇 人武臣帝 凌群下时 迟臣敢, ,即有并
— ·
2.废丞相后明朝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评价
(1)积极方面: 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了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消极方面:
(2013· 山东文综·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 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A
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 中国建立的原因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民主政治
海洋文明(蓝色文明) 大陆文明(黄色文明)
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 的人参政议政,实行“布 衣宰相”。 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内外朝制度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常 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武帝名臣严助、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等都是中朝官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源
(历史渊源)
封建家族、封建宗 主制度形成 秦吸取教训,加 强中央集权
思想根源
政 治 上 实 行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理论武器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 正,谢谢!
3、皇帝制度的特点:
(1)皇帝独尊 (2)皇权至上 (3)皇位世袭
4、皇帝制度的本质:
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帝制国 家政权的主宰和权 力中心
(二).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中国两千年 来之政,秦政 也。 — 谭嗣同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尉
助理 军事 监察 确立了分权与制衡,权归皇帝的原则。
全 国 政务
汉代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C
(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 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文化繁荣、防 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 “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 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之一。
D.清朝
C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 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 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 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 “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 ( )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A
(二)内阁制度
1.背景: 丞相制度的废除,造成政务繁多。 2.形成与发展:
(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 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 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户部
礼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议政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影响: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 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均为 丞相,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标志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
率。
皇权缺少制约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
皇帝身上,君主独裁专制强化,易滋生腐败。
(2013·山东基能·55)在中国古代, “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 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 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 改变始于( )
A.汉朝
C.明朝
B.唐朝
(2013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 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 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 内阁
B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封建制度的衰落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 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 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 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C
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三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2007· 广东单科·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 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 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明太祖(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问,为内阁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明成祖(朱棣): 选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明宣宗:票拟权 明神宗:侵夺六部职权。
3.性质: 不是法定决策机构,而是提供
顾问的咨询机构。(皇帝助理 机构)
4.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5.中西内阁比较:
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 国建立的原因
一 什么是君主专制制度
1.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 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在
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
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 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取消。
地处三大洲之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原因
自( 大 然河 环流 域 境)
现实需要
(秦统一)
经济:封建地主 经济和小农经济 需要强 大的中 央政府 统一管 理,维 护统一
具有分散性 领土广阔 名族、人口众多 西周实行分封 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的实施导致周 天子权势削弱,诸侯 纷争,天下大乱 法家思想(中央集权理论)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现条件
公民 人文环境 独特的个性 自由的身份 荣誉感责任感 发达的商品经济 平等的观念 经济 城邦 社会环境 小国寡民 政治 独立自治
海外贸易 海外殖民 难以统一
希腊 自然环境
多山地,少平原
人多地少 地中海气候 适宜种经济作物 港汊密布
发达的奴隶制
文化的素养
繁荣的文化和教育
文化
文化融合
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
1.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及其演变趋势。
2.了解各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具体措 施,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3.认识中西政治文明的差别并分析中国形 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一 什么是君主专制制度
二 专制主义制度的演进过程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一)军机处
1.原因: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
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②根本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2.特点: 简、速、密;地处内廷,决策封闭。
3.性质:
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跪受 笔录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 大臣去执行。
4.评价:
(1)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2)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到顶峰; (3)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决策具独断 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贪污腐化; (4)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二 专制主义制度的演进过程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秦朝
三 公 九 卿 皇 帝 制 度
汉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 三中 公外 九朝 卿) 三 省 六 部 制 二 府 三 司 废设 丞内 相阁 军 机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