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母教子以礼

孟母教子以礼

孟母教子以礼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而永存的,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今天我要个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礼的故事——《孟母教子以礼》。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在母亲的督促下,孟子成了当地有声望的学者,也有了妻室。

一次,妻子在屋里坐着休息,屋里并没有别人,便随意将两条腿叉开放松。

孟子外出回来,一眼看见妻子这种姿势,转身去找母亲,气哼哼地要休妻。

孟母被这突入其来的举动弄愣了,便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她两条腿叉开,像个什么样子。

如此不注重仪态,休掉也罢。

”孟母追问:“你怎么知道她坐着的时候是把两腿叉开的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所见嘛!”
孟母严肃的教导他说:“这不是你的妻子没礼貌,而是你没礼貌。

《礼记》上不是说了吗,进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上堂时,要高声说话,给个知会;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

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现在你到她休息的地方,进屋前也不说一声,她那样坐着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
听了母亲的明礼之教,孟子仔细品味自己的言行,感到很羞愧。

不仅立刻向妻子道歉,更是下定决心虚心求学,以礼仪规范自己,成为声望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亚圣尚且如此,不是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