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教简-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中教简-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
军事教育(为掠夺财物,扩张领土,不断用兵,战 争是经常的,那么射御自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 一。)
•在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镞和青铜制的兵器,如戈、矛、 戚、钺、刀,说明当时战争规模很大,动员的人数也很多。 奴隶主贵族若要成为具有作战本领的各级头目和武士,接 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是必须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 育
第一节 夏代的学校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教 (一)夏的由来 1、夏是国家名称而不是部落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 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 折,又由皋(gāo )陶子伯益当选。启破 坏了禅让制,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 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 天下制度
5、槐
二、夏的学校教育 1、学校名称:序 2、内容:军事教育 为主 射、御等为教 学内容。
3、科学技术和生产 劳动为主的教育 主要存在于奴隶 的劳作中。 如青铜器的做法等。
第二节 商朝的学校教育
一、甲骨文 商代是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以甲骨文 为代表还有陶文、金文以及石刻文字。 二、学校教育 1、学校体系 王都: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 地方:序 2、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太甲不守居丧之礼,被认为是违 反孝德的行为,贵族们把他放逐到桐的地方使其 反省,待他悔过之后,才接他回来执政)
3、礼和道德教育
国学主要学习“三德”:至德、敏德、孝德 乡学主要学习“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 友、宾客。

4、礼和婚姻家庭观教育 祭祀就是培养贵族子弟共同祖先的观念
5、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 规范的学习。 6、乐 包括乐德、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等项
(二)射御教育
含义: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是 奴隶社会武士所必备的条件,因此,学校一产生,培养武士的射 御之教就被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书数教育
1、含义:书指识字,数指数术。2、十位进制文字计数方法(五)影响
六艺教育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 响,它虽是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物, 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多方面发展的 要求,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随着 奴隶制 的灭亡 而结束,“六艺”教育的一些本质特点,往 往被一些进步教育者所欣赏,被用作改革的 旗帜,这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三、六艺教育
(一)礼乐教育
1 、含义:指宗教活动的礼仪,其核心是具体化的等级名分制 度,是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反映,和原始音乐、歌舞。在 西周,礼的教育还承担着政治宗法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爱国 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诸多任务。 2、礼和政治教育 这方面礼的教育包括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
2、世袭代替禅让
3、部落与国家的冲突
启的长子太康继位,在位期间被东夷部落的后弈 夺权,之后后弈被其部将寒浞( zhuó )杀死夺 位,夏中断四十年。直到少康夺位。从“太康失 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
4、“少康中兴” 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 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商的灭亡 商朝最后的皇帝为纣,传说宠幸美女妲己,不理 朝政,荒淫无道,被西齐所灭。
箭镞
青铜制的兵器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体系 1、国学 对象: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 分类:国都:大学、小学 地方:乡学,如塾、庠、校等 管理:开学有释菜之礼,天子率百官到场主持。 课程安排从易到难 视学考试制度,考试每隔一年一次,天子视学养 老 奖惩制度
西周学校系统图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 可细分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
围环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 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 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 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 位于西面的称“瞽gǔ宗”(西 雍)。
至于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较 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 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二)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此即 “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它视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 一个重要特点。
特点: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负责宗教祭 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 国学教育事务。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称为 “教官”,主要职责是地方教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