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提纲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面对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和迫在眉睫的金融发展要求,如何采取应变策略,解决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就成为金融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
1、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
2、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的监管还属于空白。
3、在监管范围上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属于空白。
(二)监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银行监管体系应尽快与国际接轨。
1、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国际共同标准接轨。
2、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
(三)改进监管手段和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四)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五)加强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总之,只有正视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进一步完善。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和迫在眉睫的金融发展要求,如何采取应变策略,解决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经营安全,就成为金融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笔者从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和现状着手,分析了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具体从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对策。
即银行监管体系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改进监管手段和方式,提升监管效率;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只有正视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才能有的放矢,采取以上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有效监管之目标,维护国家金融的安全。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2006年底,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和迫在眉睫的金融发展要求,如何采取应变策略,解决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经营安全,就成为金融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笔者以为,只有正视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才能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有效监管之目标,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的安全。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伴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1992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
第二阶段是1993-1994年,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
第三阶段是1994-1997年,相继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金融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逐步走上依法监管的轨道。
第四阶段是1997年至今,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
2003年成立了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具体负责金融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该体系具体由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及2003年修正案、1995年《商业银行法》及2003年修正案、《银行监督管理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组成。
这些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造就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律平台。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断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无创新的空间。
实际上,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一)、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包括各类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但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1、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管资源过多地分配于摸清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而对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能力监管不够。
第二,风险监管的内容不全面。
首先,在风险监管中存在着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等问题;其次,风险监管中偏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却重视不够;再次,主要强调从资产充足性和资产流动性方面进行监管,即侧重于考核金融机构一段时间之后的经营成果,但忽视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指标的考核。
2、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的监管还属于空白。
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但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
实际上,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
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我国的金融法规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部分规定的比较粗(如《商业银行法》第69条到第72条),很多地方弹性都比较大,而且这些法律中没有接管和终止的定义,缺乏接管和终止的程序和操作性内容,对接管后的业务界定问题、与法院司法权的冲突配合问题和与股东、债权人的关系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市场退出法律存在严重缺位。
3、在监管范围上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国有独资银行以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样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4、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属于空白。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银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此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业也纷纷涉足网上银行业务,但这种发展是在相关法规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监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下,金融监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即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监督;所采取的手段也主要有三种:即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外部监管,自我管理虽有,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很少,而且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
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银行业只是偶尔进行检查,没有形成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
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应是依法进行,而现实情况却是法规不健全、实施细则缺乏,造成在具体的监管操作中时常出现无法可依、执法困难、约束力不强、操作随意性大等现象,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另外,还没有多少监管的经济手段。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对策(一)金融监管体系应尽快与国际接轨1、实现对金融业的监管标准与国际共同标准接轨。
加入WT0,不仅意味着市场准入标准的逐渐趋同,而且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的趋同。
由于各国对种种金融风险认识的提高,国际上有一种趋势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要求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一致,以便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目前在金融监管领域,影响最大并基本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是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由巴塞尔委员会于1997年9月发布。
加入WT0,《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的主要条款、内容以及要求会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而要求金融监管当局采用。
2、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国际游资将有可能随之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从事套汇、套利等投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一方面要提高对游资活动的预警能力,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加快外资金融立法,明确对游资的限制及惩罚措施,克服金融市场开放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全球性统一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实践证明,要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必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二)、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当前,金融法制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审查退出等的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
主要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
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避免出现金融监管的法律真空和法律风险。
2、尽快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
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湖南调研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尽快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加快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进程,从根本上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但至今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制度。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特点,因而在关闭中遇到了诸多的法律问题。
因此,应当研究制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如《金融机构破产条例》、《金融机构撤销办法》和《金融机构合并办法》等。
其次,是加入WTO后,需要对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立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凡与WTO基本原则相矛盾的法规和政策都应及时废止或修改。
最后,是尽快制定网络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改进监管手段和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加入WTO后,金融政策、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监管当局适应新形势,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切实提升监管效率。
首先,在监管手段上,由单一走向多元。
即从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不断丰富和创新监管手段。
一是突出非现场监管的主体地位。
非现场监管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运用电脑统一程序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和计量分析工具,对大量金融业务进行连续处理,并为现场检查提供有针对性的导向,不但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公平监管,提高监管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