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专题 推理与证明(完整知识点梳理及经典例题答案详解)

高中数学专题 推理与证明(完整知识点梳理及经典例题答案详解)

专题——推理与证明
【知识概要】
本章知识网络:
一.考纲目标
掌握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熟练的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反证法证题;信息转化、逻辑分析;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思路;初始值的确定. 二.知识梳理
1.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2.归纳推理
(1)概念: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2)特点: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 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如图:
3.类比推理
(1)概念: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类似(或相同)的性质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2) 4.演绎推理
(1)概念:根据一般性原理(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叫做演绎推理. (2)特征:当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 (3)“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推理与证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
类比 综合法 分析法 反证法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数学归纳法
M——P (M是P)①
S——M (S是M)②
S——P (S是P)③
其中:
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5.直接证明
(1)综合法
①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
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也叫由因导果法).
②框图表示:P⇒Q1→Q1⇒Q2→Q2⇒Q3→…→Q n⇒Q
(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要证的结论).
(2)分析法
①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
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也叫执果索因法).
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6.间接证明
(1)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反设——推理——矛盾——原命题成立。

(3)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议词”如下表:
原结论词反议词原结论词反议词
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对所有的x都成立存在某个x不成立
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对任意x不成立存在某个x成立
至少有n个至多有n-1个p或q¬ p且¬ q
至多有n个至少有n+1个p且q¬ p或¬ q
7.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
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若
1°P(n0)成立(奠基)
2°假设P(k)成立(k ≥n 0),可以推出P(k +1)成立(归纳),则P(n)对一切大于等于n 0的自然数n 都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中计算问题,数列的通项与和等
三.考点逐个突破 1.归纳推理 [例1] 已知f (x)=
2
)1(1++ax bx (x ≠-a
1
,a > 0),且f(1)=lo g 162,f(-2)=1. (1)求函数f(x)的表达式;
(2)已知数列{x n }的项满足x n =[1-f(1)][1-f(2)]…[1-f(n)],试求x 1,x 2,x 3,x 4; (3)猜想{x n }的通项. 2.类比推理
[例2] 已知结论:“在正三角形ABC 中,若D 是边BC 的中点,G 是三角形ABC 的重心,则 AG
GD =
2”.若把该结论推广到空间,则有结论:“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 中,若△BCD 的中心为M ,四面体内部一点O 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都相等”,则 AO
OM =
A .1
B .2
C .3
D .4 3.演绎推理
[例3] 已知函数f (x )=-
a a x +a
(a > 0且a ≠1).
(1)证明函数y =f(x)的图像关于点(12,-1
2)对称;
(2)求f(-2)+f(-1)+f(0)+f(1)+f(2)+f(3)的值. 4.综合法
[例4] 已知x +y +z =1,求证:x 2+y 2+z 2
≥13.
5.分析法
[例5] 已知m>0,a ,b ∈R ,求证:(a +mb 1+m )2≤a 2
+mb
2
1+m .
6.反证法:
[例6] 设集合W 是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无穷数列{a n }的集合:①a n +a n +2
2≤a n +1;②a n ≤M.其中n ∈
N *
,M 是与n 无关的常数.
(1)设数列{b n}的通项为b n=5n-2n,且{b n}∈W,求M的取值范围;
(2)设数列{c n}的各项均为正整数,且{c n}∈W,证明:c n≤c n+1. 7.数学归纳法:
[例7] 例4. 已知点P n(a n,b n)满足a n+1=a n·b n+1,b n+1=b n
1-4a2n
(n∈N*)且点P1的坐标为(1,-1).
(1)求过点P1,P2的直线l的方程;
(2)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n∈N*,点P n都在(1)中的直线l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