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师大心理学笔记总结 (1)

天津师大心理学笔记总结 (1)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1)从研究范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2)从研究对象来说,在学校学与教情景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3)从研究过程来说,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4)从研究目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二、学与教的要素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2)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2.教师3.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

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既要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点,又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1)物质环境(2)社会环境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加涅的八阶段学习过程的结构模式:(1)动机阶段(2)选择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2.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的发展情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1)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2)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于1994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意义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论述题)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形成品德的心理规律。

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种类:(1)从观察的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4)根据观察的对象,可以分为客观观察和主观观察。

2.实验法实验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有两种,一是实验室实验法,一是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精密观察和记录人的行为反应或变化,根据所获资料分析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调查法主要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书面调查,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它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编制一系列的问题,用书面或文字形式提出,要求被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然后对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处理,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把握三个基本要领:一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二是运用科学理论绎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

三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案,并加以实践检验。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 乳儿0-1;婴儿1-3;幼儿3-6、7;童年(学龄初期)6、7-11、12;少年(学龄中期)11、12-14、15; 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4、15-17、18青年早期14、15-25; 成年25-65;老年(65以后)。

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出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2.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3.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简答)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守恒是指事物无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不变的。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他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不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他人的作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特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思维的可逆转性,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思维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简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教学中一方面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成其强调这一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3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3部分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5个时期:1口腔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敢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等的了解与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主要指个体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豪、自卑、自信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督促、自我调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