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犯罪是一个刑法学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心理学⑴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狭义犯罪心理狭义的犯罪心理仅指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广义犯罪心理广义的犯罪心理则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学狭义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广义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⑴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⑵群体犯罪心理⑶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㈠理论方面的任务⑴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⑵推动邻近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科犯罪学和刑法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教育学)㈡实践方面的任务⑴普及犯罪心理知识⑵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⑶提高犯罪防控能力⑷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减少和制止重新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这是目前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特点: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人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形式: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调查内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被调查的对象:当事人,家人等,一般的社会公民,选取何种对象取决于调查任务和目的★使用调查法时,事先应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计划;调查进行时应做到全面客观的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应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写出客观的调查分析报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⑴研究的多样化⑵研究的实证化⑶研究的深层次性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创始人:<意大利>龙勃罗梭《犯罪人论》:1876年,将犯罪人分为三大类共7种:⑴遗传的犯罪性: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命中注定要犯罪复分为: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⑵进化的犯罪性: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能导致,此类型的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偶发性犯罪人复分为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⑶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的犯罪人无体质异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⑴体型说:〈德〉克瑞齐梅尔〈美〉谢尔顿⑵内分泌说⑶染色体变异说⑷脑电波说α清醒、安静β大脑皮层活动θ情绪紧张、困倦δ睡眠、极度疲劳、麻醉犯罪生理学派评价可取之处: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拓展局限之处:过分夸大生理因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决定作用结论大部分不正确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德〉李斯特:犯罪行为的产生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意大利〉菲利,龙勃罗梭的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犯罪三原论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⑴社会环境论:社会环境是犯罪的培养基,犯罪人则是细菌,否认生理因素,具有局限性⑵模仿论:〈法〉塔尔德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的过于简单化,但批判了犯罪生理学派理论的缺陷⑶不同接融论,或差异结交论:个体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
解释了一部分犯罪原因,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解释相同环境下有人犯罪有人不⑷文化冲突论:犯罪即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⑸社会异常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⑹标签理论:因为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⑺〈美〉班度拉犯罪行为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来源:观察学习凭直接经验学习生物学因素,观察学习是最重要的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评价着眼于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受社会因素制约,反对天生犯罪人论和遗传决定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是一大进步;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说服力,能解释部分犯罪原因。
但过分强调社会因素,忽视了主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加之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缺失,使这些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人的许多行为都来源于无意识过程,是受性本能驱使。
人格的形成是生物欲望发展的结果。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三部分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充满冲突,产生动力作用,支配人的行为。
⑴本我或伊德:是一个人生来所具有的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特点是无方向性、无逻辑性、未分化性,它只根据快乐原则活动,是人的一切特性的基础⑵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⑶超我:是以良心和批判能力为主体组合而成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是人的一种理想。
一方面是良心,一方面是自我理想。
按照道德原则或理性原则进行活动当三部分和谐时,即为正常人,当不和谐时,就会产生犯罪行为。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利欲本能说:人的生存欲望、需求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动力性本能说:性冲动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唯一原因,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权欲说: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崇尚权力的欲望,当长期不满足时,就形成自卑感,犯罪就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的过度补偿的结果挫折攻击理论:犯罪是个体受挫后所产生的一种攻击反应行为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评价⑴将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归结为人的本能从动,并认为人的先天本能是推动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动力,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⑵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并带有主观主义色彩;⑶研究对象是精神病人而不是犯罪人,决定了其结论是荒谬的,忽视了环境是决定作用,并没有揭示出犯罪心理产生的实质。
⑷从客观实际效果看,它实际上是为犯罪人开脱罪责,因为犯罪产生是无法抗拒的本能,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⑸在治理和预防变态心理者犯罪方面有实践价值个体犯罪原因⑴个体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外在的诱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主体内在的动因(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⑵犯罪的各种诱因和动因并不是均衡地作用于每一个人犯罪的高危人群⑴从年龄特征看,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人群⑵从职业特点看,农村流动人口是犯罪的高危人群⑶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现象突出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㈠犯罪的钟点特征⑴夜间犯罪:夜间人们身心比较疲惫,自制力减弱,容易受刺激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短时间的假睡或就寝初期,情绪容易兴奋而滋事夜晚天黑人稀,犯罪不易被发觉,夜间休息时间人们疏于防备,犯罪行为实施较易⑵扒窃上午9点到下午6点,包括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⑶过失致死(司机交通肇事)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到12点上下班交通拥挤,司机下午精神疲惫㈡犯罪的日期特征⑴交通肇事周六、周日、周一因为周末,开车去城外度假的人多⑵酗酒周薪制国家——周末月薪制国家——月初或月中㈢犯罪的季节特征⑴伤害、侮辱等暴力犯罪七八九月夏天气温高,人的情绪易受刺激,兴奋激动而动武夏天天气热,人与人户外接触机会多夏天比冬天生活必须费少,工作易找,赚钱交易,花钱娱乐或饮酒的机会多,酗酒滋事⑵欺诈、偷窃、抢劫等侵财犯罪,十一、十二月,一、二月次之冬季气候寒冷,在衣食住方面的需求增加,但在户外劳动谋生的机会少,为生活所迫大的节日往往在冬季,金钱及物质的需求大冬天较夏天夜间更长,给盗窃活动提供方便⑶强奸、猥亵等性犯罪高峰六七月,八月后新住下降,十一月至二月低潮,三月后激增春天至夏季之间因气温上升,人的性欲容易冲动春夏季服饰简化,身体暴露部分较多,易刺激人的性欲与人的生理节律有关㈣犯罪时代特征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㈠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如拐卖人口罪),但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原因:⑴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较多⑵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力较弱㈡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㈢城市犯罪高发地区:车站、码头、江边、立交桥下、城乡结合部、公园死角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㈠家庭结构的缺陷⑴缺损家庭⑵贫困家庭⑶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⑷不和睦的家庭㈡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道路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良文化的诱导㈠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㈡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⑴大众传播媒介的具体形象性⑵大众传播媒介效果上的暗示性⑶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导致不健康内容泛滥⑷大众传播媒介表现手法的宣泄性,诱发许多消极情绪的发泄学界就传媒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的看法:⑴宣泄说观看暴力节目可减轻观看者主观感觉到的紧张、疏导观众内心的侵犯性⑵抑制论对于观众的攻击情绪和攻击行为的发泄有抑制作用⑶刺激论狭义——煽动性,刺激作用广义——可以模仿、学习⑷适应论影响、削弱观众情感方面的反应能力,使其敏感性变的迟钝,导致人们容易接受攻击行为及其观念㈢犯罪亚文化定义: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影响:⑴强化犯罪亚群体的反社会性⑵犯罪和犯罪亚文化群体也正是托庇于犯罪亚文化才得以实现和维系的需要的概念需要就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需要的种类<美>马斯洛,按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需要分为五类⑴生理需要⑵安全需要⑶归属和爱的需要⑷尊重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评价: 显然具有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和辨证的因素,对深入认识需要是有启发的;然而也有明显的机械主义倾向,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调节作用,并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个人先天潜能或内在价值的显露,甚至把自我实现也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不认为是社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需要的特点⑴需要内容的无止境性⑵欲望无穷性⑶满足需要的受制约性犯罪者的需要⑴不良需要或不正当需要⑵不现实需要⑶合理需要通常具体包括以下几种:⑴维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和追求奢侈生活的物质需要⑵性的需要⑶安全的需要⑷自我确认的需要⑸自我显示的需要⑹充实自己生活的需要⑺征服他人的需要⑻爱的需要⑼报复需要⑽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犯罪者的需要特征⑴需要结构不合理⑵需要内容超越了现实可能性⑶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合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⑴缺陷人格的形成⑵犯罪意识的产生⑶罪过心理的形成⑷罪过心理的外化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包括三点含义:⑴定义中所的活动是指行为活动,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动机是一种促使行为活动发生的内在作用⑵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内在的促动作用,而且在促动之后,对个体行为活动还导向作用和维持作用⑶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个体行为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通常视能否达到目的而定动机理论⑴驱力说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⑵认知说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在某一特定情景中预期将会发生什么,以及他对此事情结果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识⑶需要层次论⑷强化论共同点:动机产生包括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诱因或刺激动机和需要的联系紧密联系;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想,明确意识到的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