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布置作业
(1)试述痰饮病四饮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2)四饮的证候是什么?
(3)痰饮症治则是什么?为什么?
(4)试在篇内举出汗、下、利、温四法的代表方剂。
(5)大小青龙汤何以能治溢饮?
(6)狭义痰饮和支饮如何分类辨证施治?
(7)同一痰饮病,既用苓桂术甘汤,又用肾气丸,如何辨证使用?
5分钟
提问、讲解
(2)痰饮分类及形成
(3)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4)痰饮病治则。
(5)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证治
(6)狭义痰饮的证治
(7)狭义痰饮兼证证治
(8)悬饮、溢饮的证治
(9)支饮重证、支饮腹滿、支饮不得息证治
3.小结
痰饮病分类、概念、脉证、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节重点对痰饮症治则,不仅要深刻理解,还要结合有关方药,学会临床应用。强调狭义痰饮治本、治标二方均体现总体,其临床意义有实用价值,四饮之主方为重点掌握。本篇为全书重点,其论述系统完整,临床应用广泛,对后世影响大,需认真加深理解掌握。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启发法、案例法、比较法等)
教具
多媒体
教材
与参考书: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痰饮病的成因、脉证、分类
2、痰饮的治则
3、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
4、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
5、支饮重证的证治
6、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
2、痰饮病“温药和之”的原理
3、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4、痰饮病五大治法在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1.导言
痰饮病独立成篇,内容涉及广泛,其辨证论治全面而系统,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重点掌握其治则及有效方剂。广义痰饮有四饮之分,本篇痰饮命名尚有留饮、伏饮、肺饮、微饮之说,然均在四饮中,不是四饮之外的另有所分。
复习提问: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2.教学内容
(1)四饮的概念及广义痰饮的概念
260分钟
讲解
提问式引导
列表鉴别分析比较5分钟来自提问、总结2分钟
编写人
编写时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教学内容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教学对象
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及辨证论治。
【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了解】痰饮的概念。
【背诵】条文:2、15、16、17、18、22、23、24、2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