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课件
但严肃有余,灵动不足。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一、什么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
1、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 传统:孔子云:“士志于道。”、“任重而 道远”(《论语》)孟子云:“天下无道, 以身殉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 也。”(《孟子· 滕文公下》) ----读书、修 身,然后治国、平天下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一、王禹偁的散文: 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 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 文坛上独树一帜。 二、宋初的复古思潮: 柳开---强调道而忽视文采;穆修---刊刻韩、柳 文集,但他们自己创作不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一、白体 宋初一批效法白居易做诗的诗人,----李昉、徐铉-----模仿白居易与元缜、 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闲适诗) ----多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 雅,-----馆阁之臣之间互相酬唱。
山园小梅二首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元·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疏影’、‘暗香’之 联,初以欧阳文忠极赏之,天下无异辞。王晋卿尝 谓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苏东坡云:‘可则 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予谓彼杏、桃、 李者,影能疏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 ‘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 牢不可移。”
现实:宋代为文人入仕提供了相当宽松的环 境。其一,宋代是公认的科举盛世。其二,文 官的政治地位高。
2、国势衰弱;
历史原因----后唐藩镇石敬唐割燕云十六州 给契丹; 现实原因 ----崇文抑武的国策 ,苟且求和 。
二、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文中有何表现? 1、很少歌功颂德,表现作者个人的抱负 事业向当拘谨、收敛。诗文严谨,平实、 细密、深沉,现实意义很强。不同于唐 人天马行空,气冲斗牛的昂扬气概,也 缺乏唐代诗人那种潇洒浪漫气息。
佛教:----逻辑严密的哲学-----彼岸世界。
小乘佛教----持有佛国、净土说。
大乘佛教------没有真实存在的物质性的极 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就是佛国,通过净 化意识来实现佛国,超度、净意,故得佛 国境地。-----具体思维方式是“入不二法 门”:人在世俗当中,应没有区别,消除 所谓虚妄分别,在意识中没有任何对立差 别。------禅宗“不立文字,不加言说,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心相印”。
全诗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一、“西昆体”的得名:《西昆酬唱集》 杨
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诗人,一个关系密 切的群体。 二、题材范围:狭窄:1、怀古咏史。2、咏 物。3、描写留恋光景的生活。 三、艺术特征:大多师法李商隐的雕润密丽, 音调铿锵。
四、西昆体的得失: 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 现工整、典雅的艺术特征。 失:1、缺乏李商隐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 沉感慨,徒得其华丽外表而无神韵;2、专 事模仿而缺乏创新,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五、西昆体的衰亡: 原因:1、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 息;2、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 神。 阅读刘筠《汉武》、杨亿 《泪》,与李 商隐诗对照。
二、王禹偁 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如《对雪》 (P151); 晚年以杜甫为典范,对杜诗艺术境 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 的超越。如《村行》(P153) 。 总体来说,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 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一、“晚唐体”: 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分两个群体:---九僧、隐逸之士(潘阆、魏 野、林逋) 林逋《山园小梅》(P154) 二、寇准: 阅读《春日登楼怀归》(P150)
二、宋代文人有着怎样的审美情趣?
审美态度世俗化; 审美情趣以俗为雅,更贴近日常生活。
儒释道三教合一,合在“心性”上, 合在“修心”上
道:庄子追求超越有待的逍遥游,寻找 绝对自由的“无何有之乡”,只有通过无 名、无功、无用、无为、无己的修炼才能 在内心找到;-----后来的道教除了服食丹 药以求长生外,还重视修性养神的内养功 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 抱朴、养性、存思等。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1、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优裕的生活(歌台舞榭,歌儿舞女 成了士大夫私生活的重要内容。官妓—营妓、 家妓)和人生态度,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 社会等严肃内容,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 活的幽约情愫。);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2、爱国主义主题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 趣
一、宋代作家有着怎样的性格? 前提:三教合一 1、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 相整合; 2、生活态度:理智、平和、稳健、何淡泊。 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 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 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 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 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 脱离柔情软调、男女之情,抒发自我 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 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历史感和现实感。 词的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 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桂枝香· 金陵怀古》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第三节 柳永《乐章集》
一、创作背景:从柳三变到柳屯田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 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 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 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京城歌楼妓馆林林 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 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 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 不遇的痛苦愤懑。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 边塞词,豪放词。
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 1、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 用功能。 2、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听歌饮酒。 善用“影”字,“张三影”,通过物影 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 [天仙子](水调数声)
革:1、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地开拓,是向 日常生活倾斜,选材角度去向世俗化,平易 近人。但缺乏浪漫精神,奇情壮采。 2、美学追求以平淡为美。平淡,实为一种 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是一种炉火纯 青的美学境界。 3、创建了唐诗之外又以美学范式。“唐诗 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籍空灵;宋诗以意 胜,过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 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 理见胜。”
赏析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 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 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 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 人格写照。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
作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儒教---理学(周敦颐)------“理与心一”, “心”为宇宙本体,道德理性在每个人的 内心。
朱熹有一套“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古之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宋代文化的特点: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的形成; 士大夫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 治教化功能; 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 业空前发展;
二、宋代文化对宋代诗文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诗文的政治功能 与议论成分加强。反映现实,干预政治, 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三、为什么说宋词是宋代文学之胜? 1、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 成熟。 2、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 拓了广阔的领域。
复习思考: 1、宋代文化有何特点?它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2、为什么宋代文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在诗 文中有何表现? 3、宋代文人有着怎样的个性特点和审美情趣? 4、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5、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哪 里? 6、宋诗对唐诗的因革表现在哪里? 7、为什么说宋词时宋代文学一代之胜?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张宗橚: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
,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 免软弱矣。 (《词林纪事》)
二、欧阳修:因循中求变,变得成分更多 一点。 因循:[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踏莎行](候馆梅残) 变革: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抒发自 我人生感受。《朝中措· 平山堂》 2、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通俗化——与 柳永相呼应,借鉴吸取民歌“定格联章” 的表现手法。[采桑子]咏西湖十首、 [南歌 子](凤髻金泥)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晏殊《珠玉词》 : 因:内容多为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很。 形式上多为小令,风格上的婉约柔弱。 革:1、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轻佻艳冶”(如 容貌色相的描写),纯净雅致,感情基调雍容和缓, 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自我解脱气度,语言一洗五 代花间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变得清丽淡雅,温润 秀洁。 2、“情中有思”:在词中经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 浓情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