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课件

宋代文学课件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 “似曾相识燕归来”
句在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 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 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 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
三、西昆体的衰微及其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 气息;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 神。 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 辟宋代诗歌艺术新境的任务。 返回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 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晏殊词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谥元献。 《宋史》:“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 闲雅有情思”。王灼《碧鸡漫志》:晏词 “风流蕴藉, 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1) 擅长词令,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 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今存词130余首. (2)《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 (3)晏殊词少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 作品, 晏殊词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 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

(三)、宋词
确立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1 、完成词体建设; 2 、在题裁和风格上开拓了领域; 3 、婉约与豪放并存。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
返回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 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 不满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 文,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 (《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 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 他的创作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主张。其散 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 一帜。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 《黄冈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2、柳开和王禹偁同是宋初倡导古文的作家,柳 开和穆修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复古主 张。
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
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 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 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 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垛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 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的一首代表 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比治学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 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 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
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 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 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 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公元1127年的 “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 乡间泥土芬芳。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 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 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 人。 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 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 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 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 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 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 春光无限之旨。 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 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 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 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郧阳师专中文系
杨慧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 轼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进入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村行》 “ 数峰无语”句以移情拟人手法写山,构思精妙,山峰本 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立斜阳”更见晚山有情。颈联色彩 明艳美丽,“ 胭脂色”与“白雪香”此红彼白,有色有香;尾 联陡转,以“惆怅”引出作者思乡归隐之意,包含着贬官失意, 异乡漂泊 的沦落之感。风格淡雅,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深得白居易神韵,也是白体诗的代表作。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三、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宋代文人性格特点: (1)重理智,轻感情,重国家,轻个人。 (2)思想更成熟,情感更含蓄。 (3)审美趋向严谨,稳健,平和,保守。
第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初白体诗人 和王禹偁
一、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
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 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这种诗风仅 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 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 诗。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篇。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 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 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 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山园小梅》 颔联写梅花先抓住梅的倒影,从虚处着笔,渲 染出静寂的气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浮 动,极富有画面之感。 “月黄昏”和“暗香”的配合更显朦胧清幽,构成清雅超逸的 意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写尽写绝。 司马光称其“曲尽梅之神态”(《温公诗话》) 梅花的这种品质也正寄托着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情趣。苏 轼《书林逋诗后》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宋代文学总体风貌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市民阶层产生、扩大与俗文学的兴盛


一、高度繁荣文化 、对诗文影响
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五、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一)古文: 1、对唐代古文继承发展:文体多样化; 2、古文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整合; 3、古文风格变化; 强烈的政治色彩; 平易自然的文风; 浓厚的文学色彩。 ; 4、古文的普及。

(二)宋诗: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谐不邻俗,婉不嫌弱。明为怀人, 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上片三句,因今思昔。现 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 年光景。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 “无可”两句,属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花落,又喜燕 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 而已。余味殊隽永。
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市民阶层与俗文学的关系 市民阶层的壮大:杭州十万人家
市民文化消费问题:
传统文人与市民文化的接轨:以苏轼为例—
—听说三分 说话职业化与话本小说的关系

蝶恋花

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 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 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 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 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 :
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而没有堆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