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学概论_中国民俗文化

旅游学概论_中国民俗文化


“秦椒”
▪ “秦椒”人称椒中之王,陕西耀县楼村乡和下高 念乡是秦椒的重要产地。加工干椒的方法一是用 燃煤烘炉烘干,二是靠日光晒干,椒农多采用后 者,既节约能源,又确保辣椒为原汁原味的绿色 食品本色。
以上摘自《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1991年10月
民俗文化的起源
▪ 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它存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它的产生不拘于 一时一地,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 经济、政治、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 由于居住的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往往形成的 某一地域的人们所遵守的民俗也不同。
苗族支系按其服 饰的色彩有“红苗 ”“花苗”、“青苗 ”、“白苗”等 .其 中青苗人精通药草, 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 人。
花苗
素苗
红头苗
苗家的姑娘的百褶裙
▪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 褶裙,一条裙子上的 褶有500多个,而且 层数很多,有的多达 三四十层。
▪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 漂染缝制,一直到最 后绘图绣花,都是姑 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 两公斤羊毛擀制成 的披毡,薄如铜钱。 白天为衣,夜晚当 被,是彝族男女老 幼的必备之服
彝族服装
▪ 彝族女青年
的服装色彩鲜
艳,喜用红、
服装


白族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 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碧江、保山、 南华、元江、昆明、 安宁等地和贵州毕 节、四川凉山、湖 南桑植县等地亦有 分布。
▪ 许多传承民俗的事象还和宗教信仰有关。 ▪ 民俗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
平的制约。
民俗文化分类
▪ 日常生活民俗 ▪ 劳动生产民俗 ▪ 婚丧礼仪习俗 ▪ 中华传统节日
民族服饰 饮食习俗 居住民俗
生活民俗
1、民间服饰
苗族
花苗服饰是 苗族服装系列中 色彩最为艳丽的 一种。整套服饰 就如同一座座无 字的民族服饰丰 碑,其中的条纹、 图案、色彩无不 展示出苗女的智 慧与灵巧
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 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 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 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 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劳动生产民俗

一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
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避虫蛇等等;

五 、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土家油坊
▪将茶籽置于炕笼 里,慢火烘烤至 干燥
▪ 茶油为食用油之 上品,湘西的土 家山民因当地出 产油茶树素以茶 油为主食油品。 秋末寒露,土家 人身背扎笼,腰 系竹篓,上山采 摘油茶果球,晾 晒于稻场坪、堂 屋及走廊,并脱 球取籽。严冬腊 月,土家油坊开 榨。
▪ 楼中的居、储、 炊、饮等设备 一应俱全,数 百人的家族聚 集而居。
有圆有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楼 高墙厚,结构精巧。具有防风抗震, 集体防御,避暑抵寒等多种功能。
湘西吊脚 楼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二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许多谚语里还能窥
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

三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
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
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
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

四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例如在有些地区,正
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
旅游学概论_ 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概念
▪ 什么是民俗?
科学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 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
习俗)
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 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节日习俗) 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
▪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 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
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 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
百里雪峰中,有着沅水一霸——天坑岭山脚下的 排帮,他们是以放排为生的水上汉子们,数百年结帮 成团,武力强悍,水性又好,于是掌管了整个西凤河。 所以所有要经过排帮地界的货物都要和排帮打过招呼 方可运输, 排帮又是以帮派管理,统一的头型,统一 的服装。于是排帮有了涉“黑”的影子。
▪ 实际生活中的沅江放排人
▪ 上石粉碎
▪ 四名油匠把握二丈 余长的油锤之尾, 全力撞击木楔,使 油榨紧缩,金色的 茶油潺潺顺着油槽 小孔流入油桶。随 着现代油料加工机 械的应用,整个湘 西的土家油坊在不 到三十年的时间里, 几全部消亡,
尔后将油茶粉蒸熟, 乘热用稻草铁箍包 成油饼,放入整棵 巨木挖制的油榨内, 轧入数十块杂木楔
白 族 服 装
介 绍
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
面花俗称“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 关中地区流传甚广。
面花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既可食用又 可观赏,是关中等地农村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 又是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吃的艺术!
3、传统民居
▪ 福建土楼在中国福建的西部,北部一带耸立着一座座 世界独一无二,古朴雄厚奇的土楼。外围为4米厚的土 筑围墙,内部是合院式的布局。在主轴线上排列层层 厅堂,两侧是厢房。可以说池宅的布局是围廊式土楼 与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的综合。
藏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 是肥腰、长袖、大襟、 右衽、长裙、长靴、编 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藏族银盾
▪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 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 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 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 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 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 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生活方式。
彝族
▪ 阿妈的服装以黑、 蓝为主色,庄重含蓄, 雍容典雅火把场的服 饰绚丽多彩,花纹图 案繁多,富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