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戏剧、小说课件
明代话本小说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搜集宋元话本和明人拟话本的基础 上,经过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简称 “三言”。凌蒙初受“三言”直接影响和书商的怂恿,又写 成《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本拟话本集子, 简称“二拍”。“三言”、“二拍”集中代表了明代拟话本 的成就。 《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与王孙公子对待妓女莘瑶 《玉堂春落难寻夫》妓女玉堂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金玉奴棒打无情郎》批判了莫稽的富贵易妻,《宋小官团 圆破毡笠》赞扬了刘宜春对宋金坚贞不渝的爱情,《王娇鸾 百年长恨》描写贵族小姐王娇鸾的痴情和周廷章的负心等等
宋代话本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只供说话人表 演之用。“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伎艺的名称。唐代变 文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说话的大规模发展是在宋代,伴随 着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坊市制度的崩溃,城市市民阶 层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各种演唱伎艺应运而 生。两宋京城涌现了许多表演民间伎艺的勾栏瓦肆,分别上 演杂剧、傀儡戏、诸宫调、“说话”等,呈现出一派繁荣兴 盛的景象。因为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肆勾栏的设立,说 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 商业化的特点。当时的“说话”大部分以城市现实生活为题 材,描写的主要人物是都市下层人民。 宋代“说话”分工较细,有“四家”之说。“四家”的 名目,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载,是小说、 说经、讲史、合声(生)。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 “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 有别。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 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可见,所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 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 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 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文心雕龙· 序志》篇中说,他在三十多岁时,“梦 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梦见一回孔夫子,便兴 奋得不知如何。作《文心雕龙》,也与他对孔夫子的崇仰有关,有阐明文章之源 俱在于经典的意识。 《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代。就其本来意义说,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不是文学概 论。 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 《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 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 《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 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 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 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 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 《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宋代话本
爱情婚姻题材的话本,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 仙》等,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公案题材的 话本,如《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反映出民 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生活治 安的深重忧虑。
元杂剧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马致远及其《汉宫秋》,《汉宫秋》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剧 作 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此剧据唐人陈玄祐传奇《离魂记》 改编而成 白朴的《墙头马上》歌颂了青年男女封建礼教束缚下要求婚姻 自由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李千金和裴少俊的形象。《梧桐雨》 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故事。作品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故国之思。 纪君祥《赵氏孤儿》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西厢记》描写了崔张爱情的曲折 历程。
《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以明代前期(正统至成化年间)为背景,写 了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前二十二回写晁源携妓 女珍哥打猎,射死一只仙狐并剥了皮,后娶珍哥为妾,虐待 妻计氏,使之自缢而死,此是前生故事。二十三回以后是后 世故事: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 托生为其妾童寄姐。在后世姻缘中,狄希陈变成一个极端怕 老婆的人,而薛、童则变成极端悍泼的女人。她们想出种种 稀奇古怪的残忍办法来折磨丈夫:把他绑在床脚上、用棒子 痛打、用针刺、用炭火从他的衣领中倒进去,烧得他皮焦肉 烂……。而狄希陈只是一味忍受。后有高僧胡无翳点明了他 们的前世因果,又教狄希陈念《金刚经》一万遍,才得消除 冤业。 《醒世姻缘传》一百回,原署“西周生辑著,然藜子校定”。 关于此书的写成年代有不同说法。
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了新的水平。在文 学史上,“传奇”一词最初用于小说的篇名,即元稹《莺莺 传》的原名。而最早用“传奇”作小说集的名称的,是中晚 唐之际的裴鉶。可见“传奇”本是一个专名。至于把小说叫 作“传奇”,倒是人们根据“传述奇遇奇事”这个小说的特 点而来。文学史上所说的“唐人传奇”,是指唐代的短篇文 言小说。唐传奇与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两枝奇葩。宋代洪迈 称唐代传奇“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足见传奇在唐代文学 中的地位。 如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 传》、李朝威《柳毅传》、陈玄祐《离魂记》、李公佐《南 柯太守传》、沈既济《桃中记》、陈鸿《长恨歌传》
明代戏曲
昆腔,即昆山腔,又称昆曲,始于元末。元末明初 戏曲音乐家硕坚对昆腔音乐进行加工提高,后又经 昆山魏良辅的改革,吸收了其他声腔的长处,加之 苏州昆山一带为当时东南沿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中 心,演出活动频繁,遂使昆腔逐渐成熟起来。首先 用魏良辅改革过的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是梁辰鱼 的《浣纱记》。
古代文学史 ——戏剧、小说
主讲人:赵轩
原始神话
我国的古代神话大都保存于《山海经》、 《庄子》、《楚辞》、《淮南子》等古 籍中。 上古神话可分为四种基本的类型:自然 神话(如“雷神”、“山神”、“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等)、创世神话 (如“盘古开天”、“女娲蚩 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奇 神话(如“吐丝女”、羽民国”、“长
三国、水浒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长
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 了新的高峰。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这两部小说的产生年代,一般笼统 地说是元末明初,这两种小说都是“章回小 说”的形式,后来的古代长篇小说也都是采 用这种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民间说话中的 “讲史”。
元代南戏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 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 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 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元末明初南戏重要作品有高明的《琵琶记》和《荆 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 记》“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西游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相 似,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才形成的。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 取经的史实。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而玄 奘另两名弟子慧立、彦悰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 故事 ,此后,随着取经故事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其虚构成分 也日渐增多,并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 比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至迟在元末明初已经出现。
汤显祖相关创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 人、茧翁,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人家,早年即有文名, 由于不肯趋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 常博士。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执政大臣,被贬为 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去做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又被调 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终于怀着满腔悲愤, 弃官归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就是这一年完成的。从 此直到去世的十八年间,他过着以读书著作为主的乡居生活。 他的《紫箫记》传奇作于早年,后经修改,更名为《紫钗 记》。《紫钗记》、《牡丹亭》,连同晚年创作的剧本《邯 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他的诗文作品解放后汇编为《汤显祖诗文集》。
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干宝,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遂搜求异闻,撰《搜神 记》。《搜神记》的内容异常丰富,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载神仙术士及法术变化之事,集中在卷一至卷三;第 二记载神灵感应之事,集中在卷四及卷五,其中有些故事如 丁姑神之祠等乃是民间传说,有些人神恋故事如著名的杜兰 香故事,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寄托着人民的情绪和愿望;第 三是妖祥卜梦之事,集中在六至十卷;第四是物怪变化及灵 奇之物;第五为鬼事及还魂故事,其中记载紫玉、卢充的故 事曲折而优美;第六是精怪之事,数量极多,在这部分故事 中记有一些与妖魅作斗争的故事,颇有意义;第七是报应故 事;第八类是神话和其他怪异传说。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一)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出现了志人小说 和志怪小说。先秦的所谓“小说”,首出于《庄子》,原意 是指无关大道宏旨,亦不可用于经世的“琐屑之言”。这样 的观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汉人以小说为丛 残小语,而且从是否有益于教化的角度来确认小说的功能和 价值。班固《汉书· 艺文志》将小说列于诸子之末,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也。”魏晋南北朝人的小说观念,大致同于汉代。他们将小 说视作是史家的附属,并以史家实录的原则和文学家的教化 原则来规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