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如皋市:文化铸就城市之魂

江苏省如皋市:文化铸就城市之魂

37 江苏省如皋市:文化铸就城市之魂■陈惠娟一个充满活力、整体和谐的现代城市,必然是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城市;一座缺乏文化个性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令人仰慕向往的魅力之都。

要建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创造。

江苏省如皋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协调发展中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为把如皋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城市夯实文化基础。

历史的车轮在如皋城市记忆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文化辙印。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历史名城、中国盆景之都、世界长寿福地等一个个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和魅力的荣誉接踵而至,“文化如皋”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传承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保护与城市开发并重如皋迄今为止已有6000多年成陆的文明史和1600多年的建城史,是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拥有独具魅力的淮扬文化、长江文化等历史文化渊源。

作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在席卷全国的城市化浪潮下,如皋成功实现了坚守历史文化与开发现代城市的统一。

规划先行引领文化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牢固确立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把加大旧城保护力度、保护旧城整体风貌、保存真实历史遗存和打造城市亮点和精品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将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市民文化等融合到城市建设中,既丰富城市的外在形象,又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外在形象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延续与保护历史文化脉搏。

按照改造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先后组织对文庙大成殿、定慧寺、石合泰古民居、集贤里名人故居、东大街古街区、水绘园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保护、修缮和扩建改造,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较好的整治和恢复。

水绘园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水关、集贤里和白蒲明清古建筑群同时升格为省文保单位。

如皋杖头木偶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艺丝毯、如皋灯彩、如皋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及非遗申报工作有序进行。

打造城市文化精品工程。

几年来,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皋市不惜斥巨资投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做优做美城市形象。

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了功能齐全、堪称苏北一流的如皋大剧院;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安定休闲广场;投资600万元扩建了3500平方米的文化馆综合大楼。

通过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使“外圆内方、形似古钱”、“水环城,城包水”的内外城河风光带常年绿柳成荫,水质清澈见底,景色秀丽怡人。

加快城市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船舶展览馆等项目的建设,使如皋的文化底蕴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不断超越自我,在时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中闪烁出夺目光彩,焕发出勃勃生机,推动了城市能级的快速提升。

二、提升建筑文化:城市能级与城市品位良性互动城市的主要载体是建筑,城市文化也必然要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北京四合院、山西民居、陕西窑洞、云南竹楼、江浙水乡等等,诸如此类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建筑文化中都得以体现。

一个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要有自己的特色。

品位作为城市的魅力所在,作为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所在,在城市建设中要克服千篇一律,体现出如皋独有的文化品位。

坚持城市特色化原则。

如皋的城市建设体现个性化,首先是建筑物的造型、色彩、高度有韵律感、层次感,从平面规划发展到立体式空间规划。

功能区域空间注重跳跃布局,拉开骨架,既为城市留下绿地或城中园林之地,也为以后发展留下余地。

其次是体现古风古貌。

在发掘历史内涵的同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筑,体现出文化古城的久远意境。

从建筑物的造型到亮化工程的设计,从城市道路的建设到景观带的设置,个性化原则无不渗透于其中。

坚持和谐实用性原则。

和谐是指城市要构筑人们生产、生活与学习的和谐空间,通盘考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配置和空间布局,商店、学校、医院、银行、休闲娱乐场所的设置,居民区考虑通风、采光、绿化,着力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空间。

如皋大润发超市、光华大酒店等服务设施的引进,不仅健全完善了城市的配套功能,而且提升了城市能级水平。

坚持文化滋养城市原则。

城市不仅是经济聚集地,而且是人类文明集中地,也是文化的荟萃之地。

一座缺乏文化沉淀的城市充其量也只能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组合体而已。

文化软件建设是文化建设之魂,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于城市的内涵。

如皋以文化滋养城市,利用自然景观,使自然景观与历史名人或传说典故相结合,以展示文化意境。

同时彰显人工环境的文化性,如道路、园林、广场、路名、店牌等,尽量显露如皋城市的“精、气、神”。

三、打造绿色文化: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皋的生态优势曾滋润过许许多多的长寿佳话,承续如皋的长寿现象,“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如皋的“金字招牌”。

保护和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是增强如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的最终体现。

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战略目标,2002年12月如皋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如皋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2005年,如皋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沿江地区获得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注重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

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产出的项目进入园区,严格把好化工企业的梯度转移,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把城市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污染,因而众多高污染的重大项目被拒之门外。

全面启动生态市系列创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市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环保基础工程,总投资4.5亿元日处理1500吨垃圾焚烧热电联产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致力构建城市生态环境。

如皋花木盆景始于北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今。

中南海、钩鱼台、毛主席纪念堂以及一些中央国家机关随处可见“清、奇、古、怪”的如皋盆景。

近年来,如皋市充分发挥花木盆景之都的资源优势,以顾庄生态园为核心区域进一步做大花木连片种植,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努力构建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学习借鉴艳阳模式,吸引外来资本加快建设长青沙生态观光园。

打造如泰运河两岸风光带,以建设生态绿地为重点,尽量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保护好乡土树种与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强化城市绿地的连通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

维护城市河流生命健康,构建城市和谐水系。

水资源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稀缺资源之一,水质量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

建设沿江防护林带,促进节能减排,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好如皋内外城河的水系健康,让两环水清景美的如皋城河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风光带,如皋的“水城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

将污水资源再生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城市和谐水系,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改善了人居环境,控制了污染源头,蓝天、碧水为绿色如皋又凭添了几分吉祥,几分新绿。

四、抹亮社区文化:文化素质与城市精神交相辉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提高市民素质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城市的文化程度离不开优美的建筑、整洁的市容,并通过有序的管理、良好的服务来体现,如果没有“文明的人”来支撑,整个城市的文化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

如皋市高度重视城市市民个人的素质建设,大力弘扬“厚德笃学、文明诚信、拼搏创新、超越争先”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使城市整体文化的发展建立在个体文明进步的基础之上。

通过诚信建设带动市民意识的转化。

诚信的社会是社区人无限依附的精神家园。

首先是政府带头讲诚信。

政府官员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对市民的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各级干部在运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的同时,也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以创建“和谐机关”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以建设“文明城市”为突破口,推动市民形成团结友爱、文明诚信、健康向上的良好意识形态。

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如皋教育品牌的优势,重点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等。

加快建设如皋市技师学院,充分运用江苏省沿江开发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平台,为建设文化如皋提供人才支撑。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发动全体市民共创学习型社会。

利用长江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有效形式,使学习成为市民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

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负有启蒙、人文关怀和舆论监督的重大责任,对社区文化的引导和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文化、广电、新闻中心等舆论宣传部门立足于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在尊重受众趣味和喜好的同时,做到既不故作高深更不满足于平庸,尤其不能堕落低俗,深入浅出地表达当代人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弘扬长寿文化:城市文化与产业经济有机衔接如皋如歌,长来长寿。

如皋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如皋市在探索长寿文化,挖掘长寿秘密的实践中敏锐的捕捉到潜在商机,充分利用长寿资源,积极打造长寿品牌,大力发展集养身、饮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寿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弘扬长寿文化,做强长寿经济,富裕如皋百姓的发展之路,长寿文化的内涵被充分拓展。

做响长寿文化品牌。

充分利用如皋滨江临海、交通发达、地处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如皋长寿文化和长寿产业的推介,吸引各类资本投资长寿产业。

在平台搭建上,自200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长寿文化节,邀请世界各地的长寿研究专家和学者来如探讨长寿秘密,研究长寿文化,推介长寿产业,目前已成功组织三届长寿文化节,出版长寿系列文集20余本,吸引了美国、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尼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来如投资。

在宣传推介上,坚持以宣传促销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组织拍摄制作了《雉水风韵》DVD旅游风光片和风雅如皋旅游宣传画册,每年都在上海、南京、常州、苏州等地组织各类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如皋百岁老人更是频频作客中央电视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如皋的长寿文化、长寿美食、长寿美景。

在项目包装上,依据各镇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包装了一批象长寿食品制作、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对外进行推介。

做强长寿文化产业。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高效长寿产业,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板块。

建设长寿农产品原料基地。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置资金奖励,免费科技支农等方式着力推动花木盆景等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区企对接,注重延伸龙头企业产业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加快形成了花木盆景、创汇果蔬、优质油米、优质生猪、优质桑蚕、如皋黄鸡等特色无公害生产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