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生产过程规划与设计
生产计划与控制
主讲教师:吴紫建
第四章 生产过程规划与设计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技术选择、装配流程图、生产过程流程图内 容和方法 (2) 掌握生产过程类型、生产系统定位常用的方法、平衡 点分析方法、自制或外购决策
本章重点:
生产组织类型种类及优缺点, 生产过程类型种类及异同、平衡点分析方法
第四章 生产过程规划与设计
= 160
T顺 60 80 100 120 140
2.平行移动
时间组织形式
n=4, t1=10, t2=5, t3=15, t4=10
(1)特点:单件移动 (2)图示:
T平=∑ti +(n-1)tL i=1 =(10+5+15+10) +(4-1) × 15
= 85
m
M1 M2 M3 M4 0 20 160 T平 40
模块式生产是按成组技术( GT) 原理,将不同的产品 中特征相似的零件集合成组,建立以零件组为对象 专业化单位,即成组生产单元。
优点: 批量变更引起的调整费用减少,降低在制品数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缺点: 生产模块内会有重复设备。生产模块外的零件加工 效率不高。
生产过程时间组织
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各工序之间的 移动方式。 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需经历一定的时间,经历的时间 越短,越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大且重;大量大批; 加工时间长,调整 时间短;对象专业 化。
小而轻;大量大批; 加工时间长,调整 时间短;对象专业 化。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主 要 竞 争 因 素 的 变 化 价格 低 消费水平的变化 高 环保 信誉
时间
品种 质量
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
V对顾客的价值 V-P顾客的剩余 P-C企业的利润 V-C 企业 创造 的价 值
3.平行顺序移动
时间组织形式
n=4, t1=10, t2=5, t3=15, t4=10
(1)特点:两者结合,
扬长避短。
(2)图示:
T平顺=n∑ti -(n-1) ∑ min(tj ,tj+1 ) = 4 ×(10+5+15+10)-(4-1)×
(5+5+10) = 100
M1 M2 M3 M4 0 20 160 T平顺 40 60 80 100 120 140
影响生产类型选择的重要因素: 1、产量和品种 2、多产品 3、生命周期阶段的过渡 4、预测需求量与实际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说明生产系统柔性的重要性。
能力弹性是指生产系统具有应付偏离设计要求的能力。
1、预测; 2、分析。从图可知,对于新产品,重点应放在B-C-D区间,对 于正常产品,重点应放在C-D-E区间,对老产品重点应放在F点, 并尽力延缓产品的衰退。
优点:
1.
缩短运输路线
2.
3. 4. 5.
提高连续性,缩短周期,减少在制品
专业化水平高 有利于按期、按量、按质、成套的完成生产 便于生产管理
缺点:
① ②
要求专用的设备和工装,需较高的初始投资。 对产品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工艺专业化原则
生产过程组织一般划分成一些基本单位,如车间、工段 和班组,这些单位按两种基本原则组织的: 工艺专业化原则 —— 即按生产工艺的特点来组织生 产单位,在一个单位(如车间)集中同种类型的设备及 工人。如:
零件 1
A
零件 2
D
E
C
零件 2
零件 3
E
(b)
F
A
零件 3
3、模块式生产(重复型)
将对象原则和工艺原则结合,而形成的一种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在对象专业化基础上,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建 立生产单位。如齿轮车间又分车工工段、磨工工 段等。 2)在工艺专业化基础上,采用对象专业化原则建 立生产单位。如装配车间又分变速箱工段和总装 工段等。
新产品试行
经济和技术可行 性研究
产品设计
生产过程规划及设 计
新产品生产及销 售
第一节
生产过程的类型
对生产过程规划和设计有影响的分类: 一、生产过程的组织类型
二、库存策略
三、过程结构
一、生产过程的组织类型
按产品或生产工艺来划分生产单位。
1、对象原则(对象专业化、产品导向型)
生产过程分为: 加工-装配型生产—-生产线或装配线 流程型生产——连续生产 2、工艺原则(工艺专业化、工艺导向型) 间歇生产 3、模块式生产 (成组生产单元、重复型生产)
输入信息 过程规划与设计 输出信息
1.产品信息
性能技术特点 产品市场信息 竞争环境
2.生产战略信息
竞争重点
1.生产系统定位 2.确定纵向集成 度 3.生产技术选择 4.确定生产流程
1.生产过程流程设计 2.设备选定 3.车间布置图 4.人力需求测算
3.生产系统信息
生产要素来源 生产技术
生产过程的规划及设计系统
机械加工车间:车床工段、铣床工段、钻床工段
热处理车间:淬火工段、退火工段
装配车间
2、工艺原则
生产过程按工艺来划分生产单位。
特点:三“同”一“不同” 。同类设备、同工 种的工人、相同的工艺方法,只是加工对象不 同。如:铸造车间、机加工车间、喷漆车间。
图3-2 工艺原则示意图
优点:
① 产品生产具有柔性。
E1
E2
P
年产量
运作杠杆
三、平衡点分析
主要考虑成本和产量两个因素,用来分析比较不同 生产类型方案。
例:设有自动装配线,模块式生产和单件生产三个方案, 其成本如下表.
单位可变成本 (V) 2 4 5
类型 A (自动线) C(模块式) J(单件生产)
固定成本(F) 110000 80000 75000
。
一批工件在工序间存在着三种移动方式,主要有顺 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三种。
时间组织形式
1.顺序移动方式 (1)特点:整批移动 (2)图示:
n=4, t1=10, t2=5, t3=15, t4=10
m
T顺=n∑ti =4×(10+5+15+10)
i=1
M1 M2 M3 M4 0 160 20 40
自动线
50 10万件 25万件
年产量
运作杠杆
反映销售和盈利的杠杆关系。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 存在固定成本而使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 运作杠杆作用小,则角 度小,利润增长缓慢,反 之运作杠杆度大,夹角大, 利润或亏损变化迅速。
年 销 售 收 入 , 成 本 年销售收入 模块生产 自动线
构成: 横坐标:产品生命周期阶段(A、B、C、D四级) 纵坐标:生产过程生命周期(1、2、3、4四级) 绩效指标:成本和柔性两项 生产柔性: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并适应产品和生产过 程生命周期阶段变化。 产品柔性:生产系统从生产某种产品快速转变到生产另 一种产品或品种的能力。 产量柔性:快速增加或减少生产数量的能力。
60
80
100
120
140
3.平行顺序移动
1、当前道工序加工时间小于或等于后道工序加工 时间时,按平行移动的方式移送; 2、当前道工序加工时间大于后道工序时间时,后 道工序开始加工第一件在制品的时间,比前道工序 加工完第一件制品的时间要往后移。后移时间的长 短,以保证该工序能够连续加工该批制品为原则。
产品生命周期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的应用
3、控制。产品更新换代时,B,B ′、B″分别 是产品的1、2、3代形成大量生产的起点,是产品 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何时将新产品第2代、第3 代投放市场,是一项重要的产品策略,也是控制 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生产系统定位
批 量
A
对象专业: B 大量 对象专业: C 批量 D 成组生产 单元 工艺专业化 形式
年 成 本 ( 千 元 ) 110 80 75
10000
单件生产J 模块生产C 自动线A
E1
E2
年产量
平衡点分析
解:年总成本计算公式
C = F + VQ 当Q=10000件时,
CA=130000 (元)
CC=120000(元) CJ=125000 (元)
选方案C
在模块式生产和单件生产的交点(平衡点), CC= CJ 选方案J 同理:模块式生产和自动线的平衡点 即 80000+4Q = 75000+5Q
② 采用通用的设备和工装,初始投资较小。
缺点:
① 运输路线长、运输工作量大、运输费用高。 ② 生产周期长,在制品积压占用流动资金较多。 ③ 生产率低 ④ 管理工作复杂。
生产布置的形式
零件 3
按 工 艺 专 业 化
零件1
A
B
C
零件 2
零件2
D (a)
E
F 零件 1
零件 3 B D 零件 1
按 产 品 专 业 化
产品-生产过程矩阵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结构 单件非标 生产流程 单件生产 单一项目 重型机器 食品加工 丧失高 效率 柔性 多品种小 有限品种 大批量标 准化(A) 批量(B) 大批(C) 准化(D) 单位成本
生 产 过 程 生 命 周 期
高
成批生产
自动装配 流水线
大量生产
化工、造纸 制糖、面粉
连续生产
B、(B,2)
C、(C,3)
D、(D,4)
C
12.大量客户化生产企业可定位在产品-生产过程矩阵的 [ 上。 A、(B,1) B、(A,2)
C C、(A,3 )
]坐标位置
D、(C,4) ]坐标位置上。
D D 、(D,4)
13.快餐店可定位在产品-生产过程矩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