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


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
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韩非子·显学》则说,孔子死
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
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
乐正氏之儒。"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孟子 离娄下》)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 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 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 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 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 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 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 要做"王者",要"平治天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 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 乎尔。"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 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 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 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 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
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
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
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
“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
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
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
第三章:孟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 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 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 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 孟子比作柏拉图。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孔子死后儒家的发展,据《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就是这种不Βιβλιοθήκη 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 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 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1. “仁政”学说,首先是在经济上要保持小农 生产的相对稳定,孟子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 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 “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 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 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后来封建社会的清官,大多是仁政的忠实提倡者,这个传统就是
从孟子开始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 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 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 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二家. 仁农政户学有说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 穿自给自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 子·滕文公上》
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
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
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 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
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 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 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 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时《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随后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
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
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
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