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孟子·公孙丑》)“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万章下》)二、良心的发现所谓良心的发现,就是说,孟子认识到人心具有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
“良心”以此,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虽存乎人者,其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放其良心:放:流放、放逐、丢失、遗忘可见,良心即仁义之心,他是存乎人者,但是会因为外在的原因而遗忘或者流放。
孟子认为,人心是以仁义为其内容的:孟子曰:“仁,人心也……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的说法的意义在于,把儒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直接地规定为仁爱之心。
而此仁爱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本质。
在这意义上,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良心又被称为本心。
孟子认为,仁爱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本质。
这个心不仅为圣贤所有,也为任何人所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恻隐人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经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u)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用“端”这个词来描述和仁义礼智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四心被称作四端。
它意味着良心仅仅是个泉源,还不是放之四海者。
此作为端的良心需要扩充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性善论简答(一)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尽心上》)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就是人的本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就是人的本性。
人都喜欢美食、美色,这是人的本性。
可见,告子主张自然人性论,他的人性论中不掺杂任何道德成分。
孟子强调“人禽之辨”“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有道德心,这种道德心是能够将人与他类存在着区分开来的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有良心的,人是有善性的,这是孟子批评告子的最主要理由。
(二)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继孔子之后第一个系统地阐发了人性善恶的问题,他从道德的角度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强调人禽之辨,把仁义礼智归结为内在于人的实存的本质属性,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建构了理想道德的指向。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人通过内心反省、领悟善端、发挥善性,就能认识自身的本质并实现人的本性,从而体认天命与天道,最终与天融为一体。
(三)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从其大体为大人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从其小体之人是小人,是饮食之人。
从其大体之人,为大人,此大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中国,到底还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在弘扬,无论是对于研究学习传统文化或者是当代道德建设问题,都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尽心下》)四、性善论的道德反思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大丈夫精神一、仁政学说(简答)早期儒家最核心的关注仍然在政治的领域,建立起一个道德的政治原则是其最基本的方向。
孔子对此方向的描述是“道(dao三声)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具体的措施表现为富之教之。
孟子的一大贡献是明确的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儒家道德政治的理想由此变得更为清晰。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四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一)爱民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贵、轻是指重要程度)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yue)乐(le),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仁政乃是一个从心(不忍人之心)出发的政治。
它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良心,尤其是君主的良心。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公孙丑上》仁政不仅要唤起君主的良心,也要唤起百姓的良心。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二)制民之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人伦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孟子·滕文公上》)实物教学。
人伦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准则。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
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xie四声)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尊王黜霸王政的核心在于对民心的征服。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