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庄子二则对比阅读

完整版庄子二则对比阅读

片段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任①公子为大钩巨缁②,五十犗③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④而钓,期年⑤不得。

已而⑥大食之,牵巨钩没而下,扬而奋鬐⑦,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⑧鬼神,惮赫⑨千里。

任公子得若⑩,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莫不厌?若者。

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难矣。

【注】①任:诸侯国名。

下文的“会稽”“苍梧”是山名,“制河”是河名。

②缁(z I):黑色丝绳。

③犗(ji e):阉割过的牛,指肥壮的牛。

④旦旦:天天。

⑤期年:一整年。

⑥ 已而:不久,后来。

⑦鬐(q i):鳍。

⑧侔(m o u):相同、等同。

⑨惮赫:威震。

⑩这。

?离而腊(x i立:把它切成小块做成腊肉。

离,分、切开。

腊,做成腊肉。

?厌:同“魇”,吃饱。

下文的“趣”同“趋”,疾走。

?辁(qu a n)才讽说之徒:才学浅薄、喜好评议的人。

?揭竿累:举着钓竿钓线。

揭,提、举。

累,这里指钓线。

?灌渎:山沟小渠。

?鲵鲋(n i f u):M、鲫,泛指小。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2分)①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海运则将徙于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任公子为大钩巨缁 __________________④皆惊而相告也_____________11.根据选文完成下表。

(3分)12.比较甲乙两文写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分)答案10:①•悬挂②•迁移③•做(制作)④•全,都11①鹏:外力②钓大鱼③人要有大志向,并持之以恒(或有舍才有得)12写法:相同之处: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不同之处:甲文夹叙夹议(寓言说理、借事说理);乙文运用对比手法(任公子用大渔具鱼饵在大海钓到大鱼,)辁(qu a n)才讽说之徒用小竿小线在小沟渠很难钓到大鱼。

(答对写法得2分,分析适当得1分。

)译文: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用五十头阉了的牛作为鱼饵,蹲在会稽, 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认认真真地)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

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它将巨大的鱼饵拖入水下,纵横挣扎竖起鳍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海水震荡,发出的声响好象鬼神一样,震慑千里。

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它切小然后腌制成腊鱼,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后来浅薄的说客之流,都惊叹这件事并互相传说。

(都)拿了鱼竿和钓线,到沟 渠浅滩,钓些鲵、鲫这样的小鱼,他们想钓得大鱼就难啊片段二(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 — 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 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 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1、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怒而飞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彼且奚适也2、 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① 怒而飞(( )③志怪者也((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⑵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1、C 介词,凭借 2、①鼓起翅膀 ②气息,这里指风 ③记载 ④极点3、 ⑴穿越云层,背负青天。

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⑵这就是 )(3 分) 父利其然也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以我酌油知之 且父未尝语我也)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此亦飞之至.也小和大的分别。

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

所以它们目光短浅。

译文: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做天池。

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象垂到天边的云。

舞动翅膀飞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到南冥(南海)去。

小泽里的斥鴳笑它说:“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一仞为八尺)就下来,飞翔在蓬草、篙草之间,这样的飞翔也是很快活极至。

而它将怎么适应环境啊!”片段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人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注]①北冥(mOng,同溟)指北方的海②怒而飞一一奋翅飞翔。

怒,奋起的样子③海运一一即海动。

海动时必有大风,鹏则驾此风而行④扌专(tu2n )环绕,盘旋;扶摇指旋风⑤去六月息者一一飞离此地,飞行六个月才在南冥歇息下来⑥正色一一本色⑦小知一一具有小智慧的人,知通智,指孤陋寡闻的人⑧小年——指短寿;大年——指长寿⑨蟪蛄(hu@ g& )――—种短命蝉,春生则夏死,夏生则秋死,因而说它“不知春秋”⑩冥灵一一一说树名,一说南海神龟(11)彭祖一一传说中的一位长寿者,尧之臣,据说活了700余岁,因而说他“以久特闻”,凭借长寿而闻名于世1 •庄子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笔无拘无束、怡适自得地遨游于辽远的空间,进行夸张的描绘,刻画了一系列感人形象(3分)①描绘“鲲”形象的语句是:(限11 格)2.文中引用了《齐谐》的话,由此激发了作者的想象,从而催生出对意象的描摹、抒情和议论①引文中能激发作者想象的语句可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因素,它们是(2分)②作者想象着鲲鹏从九万里高空“视下”,所看到的景象并产生了感叹。

这个景象和感叹可分为两点:(4分);(限16格,意思是(限18格,意思是3.为了论述“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作者运用了例举论证的方法①为论证“小知不及大知”,作者所举的例子是:(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

②为论证“小年不及大年”,作者所举的例子是:(a. “小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b. “大年”的例子:答案:1.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2 •①a •去以六月息,飞行离去六个月才歇息b •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盘旋着,凭借飙风的力量,奋翅直上九万里的高空②a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雾气、尘埃像野马,都是生物的气息相吹拂而形成的动荡景象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青苍的色彩,难道就是天的本色吗?天是那么a.b.2 分)4 分)②描绘“鹏”形象的语句是:遥远又无边无际吗?3 •①a.朝菌不知晦朔b•蟪蛄不知春秋②a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b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 以久特闻。

片段四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①惠子相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梧桐不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3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第一则中哪两个字能够表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2分)4.第二则故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分)⑴做宰相⑵国都⑶栖息(4)怎么,哪里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的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3分)3.恐搜(2分)4.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思想。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鵷鵮,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