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议一议:我们在理解重点 词句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
• • • • •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思考 走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将要 门 游乐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 ……的人 于是,就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散步 一起 寝,相与步于中庭。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 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 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 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 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
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 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 的人。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 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 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 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 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 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惊动结 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 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 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 称“闲人”? “闲人”二 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 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 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题----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 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 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与苏轼天寺”?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提示:你头脑中浮现一个怎样的 形象?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苏轼? 你能从其他诗中看到他的影子吗? 苏轼自己有没有问自己?有没有问 别人?自己怎么回答的?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 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 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 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 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 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 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 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 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 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 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皎洁、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 (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 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 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 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 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 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 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
• 提示: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见导学案
• 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 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 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 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 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 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 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 的说法。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