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念:考虑,想到。 乐: 乐:名词动用,游乐。 与为乐者: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遂: 遂:于是,就。 至: 至:到。 寻: 寻:寻找。 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 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也。 亦: 寝:睡觉。 寝: 相与:共同,一起。 相与: 于:介词,在。 于: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 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 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 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 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 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 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等。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 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 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和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 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 的情怀……
诗 中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修 辞
作 用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比 喻皎洁、澄Biblioteka 清、透明5、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
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 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 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 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wú两 人者耳。
检查听音效果 suì

qǐn


bǎi

zǎo

xìng

héng




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解开,脱下。 解: 欲:想。 欲: 户:门。 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欣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 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元丰六 年十月 十二日 (夜)
事 件 的 (起因)
承 天 寺
中 庭
“我” 和张 怀民
月 色 优 美
夜 游 承 天 寺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 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 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 景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 交横:交错纵横。 盖: 盖:大概是。
庭院中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
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
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 虚冷月的仙境。
7.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 当时的心境吗?
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 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都包含其中。
8、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 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 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 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 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 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 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 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 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何: 何:疑问代词,哪。 但: 只是 闲人: 清闲的人。 耳: 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俩这样的闲 人罢了。
课文分析
1、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总 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 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 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 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 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这篇文章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 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 古》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 宗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