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微专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社会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体系)一、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古今中外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是保证国家政治运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涉及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当前国家倡导反腐倡廉,加强干部队伍的选拔与监督,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必要手段。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西方的文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1)特点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②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③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2)作用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②确保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社会的稳定器。
③“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④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二、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注意1:区分几个名词为(1)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或运动,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是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 即以民族之名义做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3)民族国家;即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
(4)民族关系是指民族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关系;民族国家的交往就构成了国与国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近现代的外交关系。
注意2:中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
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推动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
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
近代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现代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高三历史二轮微专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第1页共6页现出来。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3)民族交融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朝贡。
册封(2)中国古代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榷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袖都护府、羁麾府州) A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
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外交观念和体制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1.涵义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
2特点(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3)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3.兴起原因(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4.发展历程⑴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严复高举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
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深化了民族主义概念,将民族主义扩展到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民大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⑷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1.列强侵华,打开中国大门,促使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西方外交观念的冲击,影响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②南、北洋通商大臣③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作用: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①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
②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
③对外派遣常驻使节。
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3.北洋政府时期8 (1)袁世凯:1915年“二H■一条”与“民四条约”。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4)北京政府:修约外交1919-1927年)(集体修约到个别废约。
特点:①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谈判;②受内政的掣肘;③民众舆论和情绪的推动;④抓住到期修约的机遇)。
(5)南方政府:革命外交及废约外交(1923-1927年)(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并强行开征二五附加税)。
4.南京国民政府反对联,亲近帝国主义(1) 1928年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3)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
(4)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5)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年《中美商约》《中美支好通高航海金约》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独立自击的外交关2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历程。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四、西方民族国家(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512(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3)民族意识的觉醒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四、西方民族国家(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512(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
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3)民族意识的觉醒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三、社会基层治理社会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村落等)的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重点注意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和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一、户籍制度演变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含义: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清朝时期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趋势:a户籍管理部门逐步由政府管理到警察、自治管理结合,再到军警共同治理,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b.近代户籍管理法规、条例逐步增多,越来越完善,近代化色彩越来越浓。
原因:列强侵华、扶植势力;分裂割据,内战频仍;社会动荡,巩固统治需要;借鉴近代西方法律法权理解和国内统治实际,全面管理。
3.现代中国户籍制度变革1951年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1955年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1958年”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等;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8 年让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二、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机构:县是基层的行政机构,县下设乡和里。
注意:古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稳定。
2.中国古代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政权(皇权)与族权相结合(2)忠孝治理乡村(3)乡绅有限自治。
4.现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建立起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四、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组成。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处于辅助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第4页共6页(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