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唐徕回民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题我们不再“震惊”了陈鲁民昔日,杜工部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令,自媒体和网络则流行“震惊体”,即所谓“语不震惊死不休”,尤其体现在标题上,“标题党”最爱用“震惊”二字,一般都以“震惊”开头,紧跟着一个感叹号,吸引网友注意力,然后是一个表述瞹昧模糊但又引人联想的句子。
而一旦打开网页,就发现内容稀松平常,一点也不“震惊”。
更多的网文则多是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目的就是挣点击率。
与“震惊”相搭配最多的词,还有“慌了”“惊呆了”“吓坏了”,然后就是“跪求”。
其一般格式是这样的:震惊!一大科学利器问世,某某慌了。
又如,某超级明星被抓,内幕匪夷所思,国人无不震惊!标题党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震惊体”,且屡试不爽,受众也再三上当。
震惊,指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震动。
读者为什么会产生读某篇网文的冲动,就是因为受到文章标题的刺激,生出兴奋和好奇心理,急切想知道内幕,所以,标题党们就不厌其烦地反复在“震惊”二字上做文章,让你因震而惊,因惊而读,中他圈套。
为何“震惊”体会走红?原因很多。
首先,人都有猎奇心理,四平八稳的文章很难有读者,曾有自媒体人说过:好好说话就没人搭理你,你写的东西没人看,只好用怪异题目来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
其次,在自媒体时代,吸引眼球就是成功,对见多识广的现代人来说,没有点令人“震惊”的东西,还真争取不到他们的点击率。
可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让人“震惊”的新闻,那就只好在标题上做文章,即所谓文不够,题目凑。
而在标题上做文章,则无非是夸大其词,哗众取宠,于标题党而言,不管用什么题目、什么风格、什么体例,只要能哄你打开网页,笑骂由你,点击率才是王道。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至关重要。
尤其在今天,一个亮眼的标題往往让人产生阅读欲望,能够在网络带来高点击率。
因而,在题目上做文章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然而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合道,即立论要有根据,夸张不能离谱,渲染不能无度,演绎要有底线,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远离旁门左道。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文学和出汗》、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了,司徒雷登》、雨果的《悲惨世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书目篇名,既醒目又别致,既接地气又品位不俗,堪称标题经典,值得借鉴。
说话间,又看到一篇网文题目:世界震惊!又一最新超级武器问世,某某跪求!我不禁哑然失笑,突然想起鲁迅的一篇杂文題目: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也想给标题党提个醒:我们不再“震惊”了,请换个套路吧!(摘自《长沙晚报》)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流行的“震惊体”所谓“语不震惊死不休”与杜工部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可谓大相径庭。
B.标题党们不厌其烦地在“震惊”二字上做文章,其目的是希望吸引网友注意力,提高作品点击率。
C.“震惊体”的文章虽然一时能吸引人的眼球,其内容却都稀松平常,胡编乱造、东拉西扯,令人生厌。
D.“震惊!一大科学利器问世,某某慌了。
”其中的“震惊!”“慌了”是“标题党”爱用的格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震惊体”是一种在自媒体和网络上流行的语体,标题“震惊”实则挂羊头卖狗肉,其内容一点也不“震惊”。
B.“震惊体”的制造者们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经常用怪异的题目来迎合人们这种心理,致使一部分人一再上当。
C.不管用什么题目、什么风格、什么体例,只要哄人打开网页,提高点击率就行,可见标题党为达成目标不择手段。
D.标题党的做法提醒我们,阅读文章提高鉴别能力,不要被“震惊体”欺骗;写文章,则无需在标题上下多少功夫。
3.“标题学”的标题和经典标题有何异同?试作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很难做到了。
能在父母身边当然很好,如果做不到,现在通信很发达,人不在父母跟前,心可以在他们身边,经常联络还是很容易的。
玄学家认为父母子女之间有自然的血缘关系,家庭关系是天伦。
“自然亲爱为孝”,“养不教,父之过”,养儿防老也很常见。
孝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也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的。
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敬。
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对你也会不孝。
倡导孝是社会伦理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要求,如果在西方就可以不讲孝敬父母,而讲对上帝忠诚。
按照西方的生命观,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不孝顺父母,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
当前我们要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是不是也要像西方那样人老了就去养老院呢?最近就有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
老年人住养老院,鳏寡孤独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需要养老院来收留。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一定要去养老院呢?现在确实有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愿意去养老院,因为老人在家里根本得不到照顾,更谈不上让儿女去孝敬他们了。
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伦理变化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是要倡导子女孝敬赡养父母,还是全部交给社会呢?很多人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对此表示怀疑,鰥寡孤独养起来,生活有保障是社会的进步,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但是,有子女的老人为什么不让子女去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呢?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总的来讲还是要区别对待。
条件好的可以养得起父母,条件不好的养不起父母还有民政部门的补贴,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从“亲亲”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如果出问题了,身体当然会乱。
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整个社会都会兴旺,家庭的道德伦理建设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
西方社会现在也在回归传统家庭,人们不再认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那种家庭瓦解的状态了,而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步西方的后尘,离婚率居高不下。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发扬孝的思想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礼记》里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大孝是让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
“其次弗辱”是说,下一等的孝是不要让父母受到社会的羞辱。
“其下能养”,即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孝,即赡养父母。
过去我们总批评光宗耀祖,其实传统文化是认同光宗耀祖的。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让社会对你的父母和祖先都尊敬有加,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现在是要求最低层次的孝——“能养”,还没要求做到另外两个层次的孝。
一些人连最低层次的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另外两个层次的孝了。
从社会来看,你光宗耀祖了,个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个人的价值要得到体现,必须要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你的个人价值怎么能体现出来呢?不要把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对家庭、社会做贡献对立起来,只有在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你对家庭、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你的价值也就越大。
(选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现在通信很发达,现代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了。
B.孝会自然延续,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必然也会对你不孝。
C.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家庭瓦解与其上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的思潮不无关系。
D.西方的生命观要求子女不要孝顺父母而必须忠诚于上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立足社会变迁,提出“养儿防老”这一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文章从社会伦理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当前倡导“孝”的必要性。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孝”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性。
D.文章最后从发扬孝的思想的社会意义这一角度将论证推向深入,具有启发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这是中国伦理观念的进步。
B.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
C.作者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养老社会化使老人生活有保障。
D.传统文化认同光宗耀祖,其实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贡献的认可,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我国一直在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建设。
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并将目标不断细化。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产融结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要推进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改革。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到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近几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教育板块的细分领域加速资本运作,部分公司通过重组、收购、借壳等方式登陆A股或美股、港股市场。
职业教育成为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领域,例如,洪涛股份收购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公司第二主业;中国高科收购英腾教育,布局医学教育产业。
(摘编自《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前瞻网2019年2月15日)材料二:(摘自《高职院校今年扩招百万,数读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新京报网2019年3月10日)材料三:一位职业学校的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考职业高校。
家长们认为从职业学校出来后做的工作都是技术活,俗话叫力气活,并且职业学校的学历没有竞争力。
”他的看法反映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即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注职业教育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许玲表示:“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
另外,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还比较低,与当下产业结构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据统计,2018年中国职业院校有1.17万所,在校生超过2685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七成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全国就业人员有7.7亿人,其中技术工人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20%,而高级技能人才只占约6%,中国的高级技工的占比仅为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半。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目标,就必须解决高级技工缺口大的问题。
大力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以不断适应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摘编自《全国政协委员纵论中国职业教育》,东方新闻网2019年3月11日)材料四:德国的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明明可以上大学,但他们最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