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民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概述课件
中国民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概述课件
文化 旅游节日、庆贺节日、
③社会结构民俗(商家庭、家族、亲族、村落、 贸节社日团、、社帮交会节等日))
④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歌舞、工艺美 术、
口传文学、民间戏剧)
囍 3、意识民俗 定义: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体现人们 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 (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民间神灵信仰、 三大民各俗种禁交忌叉、各种巫术)。 社会民俗 婚礼 意识民俗
民俗旅游 风 靡
表现: “民俗”词汇使用率、 各界重视“民
俗”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 (1)
高校 民俗旅游教材(2)
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 全国多数省区重视 • 各地发展不均衡 • 理论与实践脱节 • 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方面: 中国民俗概要
一、民俗的定义
1、中国古代文献的界定
《管子·正世》:“ 料事务,察民俗。”
《传统婚姻民俗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方面
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
前言
旅游学 经济行为 、文化 文化创造
内容结构 历史文化旅游 深化发展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定义: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异域或异 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 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 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 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稳定性 变异性 群体性 地域性
民族性
二、民俗的近似定义 风俗:是人类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 袭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 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 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 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筷子
习俗: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 的一种群体性的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规范。碾棚
二、旅游与民俗的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传承做出了贡献 晋朝 法显和尚 《佛国记》 宋朝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变异
㈡、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模式化:旅游行为、思维模式(祈求平安、语言)
㈢、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㈣ 、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㈤、民俗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㈥、文化遗产工程是推动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礼俗:泛指我国周代以来维护统治阶级专 制统治的礼节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 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 的特征。
三、民俗与近似概念的相互关系
1、客观的共存关系 (1)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2)群 体 化、 倾向性 (3)非强制性规范
2、微观上的差异性
① 范围的广狭不同
风
习
民
风 习民 礼 俗俗俗 俗
中国民俗旅游概述
前言
世界近代 、 大众旅游 二战后 中 国 80 年 代
入境旅游人数 总数突破 1.32亿人次
过夜人数 5472万人次
旅 游 出境旅游人数 4095万人次 大 国内旅游人数 16.1亿 人次 国
旅游产业总收入 旅游总收入 1.09万亿元
外汇收入 419.2亿美元
迅猛 ? 1992年 出境旅游 292.87万人次
亚型: 水田农耕民俗 旱地农耕民俗
麻、麦、黍、稷、豆<菽>
五谷 麻、稻、黍、稷、豆<菽>
稻、麦、黍、稷、豆<菽>
(粟)
大麻
②畜牧民俗
草原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民俗、汉族和部 分少数民族的辅助生产民俗。
③渔猎民俗
亚型:渔业、狩猎
山林、江河、湖海地区的生产民俗
④手工业民俗。
⑤商业民俗。
⑥服饰民俗 西服袖扣 西北毛巾
④民俗旅游中的文化属性首位原则
河北旅游文化频道
台东县
⑤民俗旅游的大众服务原则
3、民俗旅游的类型
①、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
北邙
②、 参与型民俗旅游 (体验型民俗旅游)
王斯福(英)
欧达伟(美) 雷海伦(加)
③、考察型民俗旅游
③、考察型民 俗旅游
④、娱乐型民俗旅游 30000美元 :1740美元
邯郸 “傩戏”
núo
定州 秧歌
国家遗产 研究专著 国家投资
第三方面 民俗旅游的架构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主体 客体 介体(介质)
㈠、民俗旅游的主体 民俗旅游者定义: 指暂时离开自己的居所或常驻地,前往民 俗旅游地对民俗风情观光、消遣、娱乐、 参与、考察和领略的人。
1、民俗旅游的特质 ①旅游者以观赏民俗为主要目的
内蒙古草原风情游 (游牧) 傣 族 泼 水 节 (节日) 井陉县于家石头村 (住居)
井陉于家石头村 (住居)
② 旅游地的核心旅游 产品是民俗产品。
③ 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 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西柏坡
河北真、假 “将军岭”
成功民俗典型 400万人 38.6亿元 丽江 2005年 当地财政收入80%
⑦饮食民俗(动物脂肪蛋白型、植物淀粉型)
⑧ 居住民俗
窑洞式
穹庐式
干 栏 式
上栋下宇式
⑨行旅民俗(含交通民俗)习惯、工 具、仪式。
2、社会民俗
定义: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人之间、群体 之
间相互关系的习俗。 ①人生礼仪民俗
育儿礼、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
②岁时节令民俗(农事节日、宗教节日、 祭 祀节日、纪念节日、
俗
俗
俗
② 功效强弱不同
前三者 弱 礼俗强
③ 传承时间不同
风尚 ≠ 民俗
四、民俗与近似定义共存的影响 1、理论界定困难
2、差异性为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
五、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 定义:指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消费和 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属于中 国民俗多层次结构中的基础层面。
①农耕民俗
因气候 地形 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 农耕生产方法、农具使用、作物品种、生产仪 式和生产信仰等不同特点,并历代传袭的习俗。
春 秋 《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
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民” = 普通百姓 = “民间”
延伸 2、现代学者的阐释
1846 英 汤姆斯(William•J•Thoms)第一次
民俗 = Folklore (意译)
1928.3.21. 《民俗周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 民俗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 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 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 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 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 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 化积淀,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 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创造于民间,传承于 社会,并世代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