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课异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有感
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刘玉荣
2016年11月8日,我参加了在第二实验小学录播教室举办的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有第二实验小学王永华老师、古城小学王宏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两节公开课。
听后,收获颇多,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点:
一、切实体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两位老师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上的很好。
从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对于这节课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节课是第二实验小学的王永华老师上的。
他主要把“列表整理”当作解决数学问题的辅助工具,整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能够利用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认识列表整理策略、体会列表整理策略的优点、学会从问题整理条件填表、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并列式解决问题。
整节课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从‘问题或条件’列表——列式解决问题”。
第二节课是古城小学的王宏梅老师,她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为什么要列表(数据多且混乱)、怎样列表(找所需要的条件,并对应成行,整理成表)、为什么从问题列表。
并在练习中让学生尝试去列表,但由于前两个环节操作时间过长,练习的较少。
由此可见,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还是区别很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同课异构”的魅力。
二、促进了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从个人对这节课的理解角度,我更倾向王永华老师对于这节课的安排。
因为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整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列表策略意识”和“列表能力”的养成。
试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就本节课的例题“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来讲,学生不列表也是能够很容易列式解答的。
但为什么要学习用列表整理后再解决呢?因为列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策略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方法,它是一种非常直观、简明的好方法。
从这一点上讲教师首先得让学生认识到“列表整理”的好处。
这正是王永华老师新课教学安排的第一环节,他让学生体会到列表能够使“混乱的信息更简洁”。
其次,列表时注意什么。
王永华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利用自己为学生准备的学具(题目中的六信息),采取让学生上黑板摆一摆的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相同的量应放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最后是怎样列表才能更简洁(从问题入手找所需要的信息,摒弃多余的信息)。
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围绕上述的几个步骤层层递进。
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操作时间太长(摆信息时操作、新课列表时追问学生怎样列表更简洁,并让学生再次操作……)影响了后面的练习与小结,使得这节课收尾显得仓促不够完整。
于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压缩时间完成这节课。
我认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操作活动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但过多就会严重影响一节课的效率。
在这节课中,新课第一环节的操作是必要的,但对于第二环节,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数学教材上的提示,很快地让学生掌握列表的方法,无需再浪费时间,这样既易于养成学生结合数学书学习新知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数学教材对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面的练习,小结等环节留有余地。
三、认识到“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这节课”。
在之后的评议中,各位教师各抒己见。
从各位听课老师的评议中,我再次体会不同老师对于这节课侧重点的不同。
但有一点大家是认同的就是如果想更好地上好这节课,就必须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
即把王宏梅的新课设计放在新课第一环节,而把王永华老师的新课设计放在新课第二环节,这样设计既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与能力又让学生能够用“列表整理”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策略的意义。
用其中一位老师的幽默语言所说:“这节课犹如电视剧《红高粱》,王宏梅老师要演绎前半部‘爱恨情仇’,而王永华要演绎后半部‘抗日战争’”。
因为列表首先是一个策略,策略指的是良计,好方法。
王宏梅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点是让学生有策略意识,掌握列表的方法。
王永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是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只有这两个教学设计的合二为一,才能使得这节课做到: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学习与发展,让看似普通的“列表整理”策略发挥“无用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