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景与情境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与情境的区别与联系

精心整理
情景与情境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与情境,人们常认为这两词同义,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

从构词角度考虑,无论是情景还是情境,其构成都包含两个意义维度:一个是相同维度的“隋”,一个则是不同维度的“景”或“境”。

若对情景与情境这两个词中的第一维度,即相同维度——关于“惰”的维度予以释解的话,它既有“感情”、“情趣”、“意志”(古今汉语字典)等主观指向,又有“情况,实情”(古今汉语字典)等客观指向。

若对
”、“戏
“隋形”、“隋况
(古???
情”的加
???
??? “情
“境”与“惰”辞海),故情境也包含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以及由“情”萌生的主观的“境”之意,相应于英语的feeling and context。

由此可见,这两个词均涵盖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内容。

无疑,“景”与“境”的这些区别,也必然导致“情景”与“情境”的差异。

??? 从形式上看,情景相对微观,情境相对宏观。

情景信息量较小,往往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一个实景片段,一个背景素材,是对某一场景、景物的描述,例如风景、布景、景色、景物等,是可以游离于主体而存在的。

反之,情境则包容量较大。

既可源于现实,也可源于建构。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多种环境、景物,与主体面对这多种环境、
景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甚至其所隐含的氛围,例如热烈、孤寂、友好、无助、惊诧、困惑等(王较过,刘海涛,朱贺)相互融合而存在的。

??? 从内涵来看,情景相对单一,情境相对复合。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黄翔、李开慧),即“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空间中的具体情形”(李行键),常常指背景及其产生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静态性;“‘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即“某一段时间和空间许多具体情形的概括”(李行键),往往既指背景及其产生条件,又指起因及其发展经过,且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具有明显的动态过程性(黄翔、李开慧),因而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

???
”,特
”的“境”,
);情境,
“情景”)。

???
)。

因此,

的现象,
??? 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被动与主动
??? 从形式上看,学习情景,是针对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活动空间较小的教学活动,如某节课或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难度较低、涉及要素较少的教学活动场景(徐真);而学习情境,则是针对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活动空间相对较大的教学活动,如单元教学设计或较大型的项目、案例等进行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难度较大、涉及要素较多的教学活动环境(徐真)。

??? 从内涵来看,学习情景,是早于主体的我“先生”而存在的,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强调通过先于主体而生的外部构成的“景”,即借助“外生”的“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显现一种被动的“他激”的过程;而学习情境,是与主体的我“共生”而存在的,具有“同时性”的特点,强调通过伴随主体而生的内部生成的“境”,即借助“外生与内生”的“境”生成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自主的学习行动,显现一种主动的“自激”的过程。

???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它涉及同一范畴的多个学习情境的开发序列。

这些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着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难度平行(相同)的学习情境,一般都具有“情境”而非“情景”
???
???
???
”特点(
???
“网状”
???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它涉及同一范畴的多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

这些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是在遵循“比较——鉴别——异同——范畴——迁移”的逻辑顺序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凸显实践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中获得感悟,再经过同一范畴的学习情境的载体学习而辨明异同,形成非完全符号的“类”概念,进而有能力应对新的情境。

这样,从开始的相对简单的情境教学——往往具有“手把手”的情景教学特点,逐渐进入后续的相对复杂的情境教学——往往凸显“放开手”的情境教学特征,从而完成从经验学
习到策略学习的跃迁的全过程。

伴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有利于其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蕴含于情景或情境之中的“这些实质的内容进入时空形式后,就形成知识、概念的内容。

时空讲先后秩序,因果律就在这个时空的秩序上建立起来。

有了时空的秩序,因果律就进一步往前推进。

有直观、有内容的因果律出来了,知识就可以推论了。

可以推论的知识,就是科学的知识。

于是,科学的经验知识就有了知识论本身的根据,也就是理性的根据”。

因此.教师要学会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情景或学习情境的课程开发方法;
”(李吉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