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正确对待人生(一)教学过程一、课首案例导入读课本第140页案例,想一想后面的问题。
面对小孙遇到的这些人生矛盾和问题,假如你是小孙,你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二、讲授新课(一)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理想与现实1、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也就没有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的理想多种多样,如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2、案例1:小张虽然身材矮小,但很灵活,在学校里打篮球小有名气。
他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自己迟早会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案例2:小玲认为自己容貌出众,歌声动听,一定能当上歌星。
但她多次参加歌唱比赛都失败了。
不过她相信终有一天会被伯乐相中。
你认为他们的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3、结论:必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不能脱离当前的现实。
如鲁迅弃医从文,孙中山弃医从政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只有这样,理想才有值得追求的价值,才有催人奋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理想还应建立在对自己素质、性格、特长,能力和潜力等进行全面客面的分析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否则只会在东碰西撞中磨蚀自身的锐气和激情。
(2)理想确定后,更要从现在做起,重在实践。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实践就是连接现实和理想的桥梁。
要把握每一天的现实生活,每天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法、而努力。
■顺境与逆境1问:人能否做到只要顺境,回避逆境?顺境与逆境对人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归纳(1)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常事。
都是人生必然的经历。
(2)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
顺境与逆境对人的作用全在于人的适应方式。
要求:身处顺境,头脑清醒,不沾沾自喜,谨慎而又勤奋在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己。
身处逆境,不埋怨,不心灰意冷,坚强而又平和地对待逆境的磨炼,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展自己。
2、说出几个在逆境在奋进的名人如桑兰、张海迪、爱因斯坦。
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碰到逆境,你是怎么对待的。
■竞争与合作1、竞争无处不在。
举例:政治竞争、体育竞争、人才应聘竞争、商业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2、在学校生活中,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习要争名列前矛,比谁进步得快。
(2)卫生要检查评比,看哪个班打扫得干净。
(3)参加班干部的竞选。
(4)内务要评比,看谁先达到“先进宿舍”。
(5)争取资格参加各种竞赛,志在拿到好名次。
(6)校运会中较劲,看哪个同学成为体育健将。
3、竞争的存在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影响?在正常有序的范畴内进行竞争,更能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
4、竞争是否就是与人为敌?是否就是要排斥人们之间的合作?学生讨论(1)竞争应有序竞争要讲风格、讲道德、讲公平,不能通过破坏对方和贬低对方来达到目的。
(2)合作要真诚。
举例:赛龙舟、拔河、体育接力、团体赛、完成一些工作等,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故事导入:有一个故事:话说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浆,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使我们的一生过得快乐、充实有意义。
■正确对待人生矛盾1、人生都要经历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的不同发展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品德、知识、能力和经验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动力就是人生的各种矛盾。
2、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要坦然面对。
案例对比:松下幸之助的求职故事“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轻言放弃,在我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放弃一词” 他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年轻的他到一家大电器公司求职。
矮小瘦弱,又破又脏的他被公司的人事部门主管谢绝了:“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 本是推托之辞,可一个月后他真的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有事,过几天再说。
隔了几天他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了真话:“你这么脏是进不了我们公司的。
”于是他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
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告诉他:“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 不料两个月后,他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弥补。
”这位人事主管盯着态度诚恳的他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从未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
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
” 结果,他的毅力终于打动了这位人事主管的心。
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那家公司工作。
松下正是能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失败,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用积极的态度创造裴声世界的松下公司神田三郎的悲剧 有一次,日本的松下公司招聘的一批推销人员,考试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
这次招聘的人总共就有十名,可是报考的达到几百人,竞争非常激烈。
经过一个星期的筛选工作,松下公司从这几百人中选择了十名优胜者。
他亲自过目了一下这些入选者的名字,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神田三郎并不在其中。
于是,马上吩咐下属去复查考试分数的统计情况。
经过复查,下属发现神田三郎的综合成绩相当不错,在几百人中名列第二。
由于计算机出了毛病,把分数和名称排错了,才使神田三郎的成绩没有进入前十名。
松下听了,立即让下属改正错误,尽快给神田三郎发录取通知书。
第二天,负责管理这件事情的下属想报告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由于没有接到松下公司的录取通知书,神田三郎竟然跳楼自杀了,当录取通知书送到时候,他已经死了。
这位下属还自言自语地说:“太可惜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没有录取他。
”松下幸之助听了,摇摇头说:“不!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取他,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一个没有勇气面对失败的人又如何去做销售!!”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事情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着各种的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
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到:“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
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人生态度的作用。
3、活动:教材148页中所列举的人生态度,在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本要求是认真、务实、乐观和进取。
所谓认真、就是要负责地对待和处理人生各种问题,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放纵生活、游戏人生。
所谓务实,就是要将远大的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之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是好高骛远,空谈理想,眼高手低。
所谓乐观,就是要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心胸割达,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所谓进取,就是要以自强不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的精神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而不是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碌碌无为。
活动:请以下描述人生态度的词语按序号填入相应表内位置。
教材158-159.(三)个人与社会1、认识人的本质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又是最复杂的生物。
人与动物有什么本质不同呢?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两者的同一体。
自然属性指人具有与动物相似的身体结构和自然本能。
如食欲,求生欲。
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并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如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以及理性思维。
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在内容上己融入深刻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如住宿条件、吃的标准,行的工具等。
而且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还要受社会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的制约。
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社会制约着个人的发展。
不同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的心理习惯、立场观点、社会能力、道德品质等,也就形成不同的个体。
活动:比较东西方人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哪些不同?并说说为什么。
(受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2)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时,就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进步。
但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总是有限的,而社会对个人所起的作用是根本的,具有决定性。
举例:个人的创造发明如电脑、手机的普及,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就推动社会发展。
反过来,社会是由无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对人各方面都产生影响。
3、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义”指社会的整体利益,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行为都是义的行为。
“利”指个人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
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1)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历史上有三种义利观,分别是“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
这三种都有片面性。
“重义轻利”只要求人们重视道德原则,而不要物质利益,还把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另外利本身还有正当与不正当的,通过合法正当手段获得的利是生活的重要条件,因而这种观点在生活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重利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物质利益关系,而没有其它的。
试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的话,那还有谁愿意帮助他人,救人。
“义利并重”较为全面,但也不够科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该是两者兼顾,当两者有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谓舍小家顾大家。
思考: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义、利的认识模糊,在实践中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或者“见利忘义”,为了私利做了些不仁不义的事情。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要懂这个理,还要身体力行。
(2)提倡义利统一就是提倡在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去获得合情合理的“利”,绝不能抛开国家集体和他人,专门为自己牟利,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的“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