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陋室铭》一文练习姓名:________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往来无白丁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劳...之乱.耳,无案牍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课文内容理解。
(一)、理解默写: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1、下列词语能统领全篇的一项是________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言外之意。
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
(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1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三)、简答题1、两篇短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相同,都是2、《陋室铭》表明中心的语句是,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笑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哪个句子的意思与它相近?4、《爱莲说》中体现莲的高洁品质的千古名句是,。
5、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1、托物言志2、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追求隐逸;贪慕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节操和的情操。
(7)《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四、文学常识1、“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篇名)这篇文章。
他是_______家,字: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_。
3、“何陋之有”这句话见于孔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铭文通过赞扬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五、基础知识。
(一)、字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二)、词语。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古今异义词: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②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1)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成为名山 2)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3)形容词用作使动,“使……乱”,扰乱。
4)动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5)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③一词多义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 B 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卷卷有爷名. _________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_________遂以名.楼 _________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 D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E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F、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曰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才______________策.勋十二转 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5分)水陆草木之.花()鲜陶后鲜.有闻()之何陋之.有?()芳草鲜.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素】则素湍绿潭天下缟素可以调素琴B、【金】浮光跃金阅金经C、【乱】猿鸟乱鸣人影散乱苟全性命于乱世行拂乱其所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丝竹之乱耳吾视其辙乱D、【劳】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E、【形】而形貌昳丽无案牍之劳形山岳潜形F、【上】苔痕上阶绿负势竞上上下天光受上赏G、【名】有仙则名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之”的用法:无丝竹之乱耳: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A.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 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6、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④通假字。
(三)、句子。
①朗读节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②特殊句式:何陋之有?③句子翻译。
一、根据课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1、写出本文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千古传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揭示陋室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作者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作者交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通过本文的学习陋室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陋室铭”中的“铭”是___________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引用“何陋之有”(也就是运用这句话作结尾,有何作用?)的用意在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陋室铭》最后一句的原文: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本文却省略了前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借陋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过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