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专题:巴洛克文学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巴洛克的内涵和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2.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3.让学生掌握巴洛克文学的特征,加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巴洛克文学的特征难点:对巴洛克文学文本的具体分析与把握计划课时:1课时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在16世纪末已经衰落下去了,那么欧洲17世纪文学的发展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事实上,十七世纪欧洲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作为十七世纪欧洲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最高典范,其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种服从王权的政治格局促成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
十七世纪的英国是代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潮流的国家。
1648年,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因此代表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清教徒文学成为十七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潮。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治经济衰落,贵族阶级腐败,资产阶级软弱,天主教教会势力强盛,所以代表贵族趣味、彰显宗教影响、远离现实的巴洛克文学在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总之,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欧洲文坛上先后兴起了“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巴洛克文学。
讲授新课:主要内容有“巴洛克的内涵”、“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征”和“巴洛克文学”。
一、巴洛克的内涵巴洛克一词,一般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17世纪末叶,这个词作为术语开始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文艺现象。
18世纪的时候,此词仍用作贬义,指文艺创作中那些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
1888年,德国学者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出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
这本书对17世纪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艺术创作倾向加以系统的探索,并以巴洛克一语表述了某些文化现象在风格上的统一特性。
此后,人们开始将17世纪看做西方文学艺术史上巴洛克风格的盛行时期。
作为艺术风格,巴洛克最初指的是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风格。
后来影响到美术、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领域。
在中国,巴洛克文学受到重视,则是近些年的事情,开始有一些巴洛克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相继出版与读者见面。
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征(一)巴洛克建筑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落潮,天主教会势力卷土重来,为了显示富有和重建自己的权威,天主教会大兴土木,重修或新建了一大批教堂,并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华丽、雕琢的繁复美。
所以巴洛克风格首先在17世纪的教堂建筑中体现出来。
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是:1.炫耀财富。
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
2.追求新奇。
外形自由,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
3.强调光影变化,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看课件插图:《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大广场》(二)巴洛克美术巴洛克美术将建筑、雕刻、绘画融为一体,追求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同时突破文艺复兴时期造型单纯、构图明晰的特征,追求动感较强的S形、波浪形或放射形的构图。
看课件插图:贝尼尼的《圣苔列莎的幻觉》以及《阿波罗和达芙尼》,让学生体会巴洛克美术将雕塑、建筑、绘画融为一体的特征。
贝尼尼的雕塑因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的混和物,破坏了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独立性,而常常被称为“非驴非马”的东西。
《圣苔列莎的幻觉》是根据西班牙修女圣苔列莎的日记创作的一个雕塑作品。
日记中说,当圣女梦见自己被天使的金箭刺胸时,“我痛到大声呼叫了,可同时我又觉得很甜蜜,这是医疗之痛而非肉体之痛,这是灵魂所受的上帝的甜蜜抚慰”。
女圣徒半倚半卧地睡在一片云朵上,一个顽皮而可爱的长着翅膀的少年天使,正举起箭刺向睡着的圣女。
两个人物被云朵托着,“飘”在一个壁龛的前边,用金属制成的太阳的光芒,正从壁龛上射下来,而云朵是用石头堆成的。
同时,这个作品也很重视色彩的对比。
这种“特技”式的艺术处理,力求使观众于目光缭乱中产生真假难辨的错觉。
突出地体现了将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看课件插图:弗兰德尔的鲁本斯的《掠夺里西普的女儿》。
《掠夺里西普的女儿》是鲁本斯作品中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典型。
整个“抢婚”的画面都在动乱中,两匹烈马、两男两女交错在一起,初看上去几乎不辨它们各自的关系,而首先感到马头、马脚、人手、人足像爆开的花朵一样向四面放射出去,给人一种情绪激动的感染力。
至于这件抢婚案件的是非如何,被抢的姊妹俩是处于悲剧地位还是半推半就,两个抢婚男子是暴徒还是英雄,鲁本斯并不十分关心。
在这里,他注意的是线的运动,是男子坚硬的钢甲和女子雪白的裸体的质感,是男子粗黑的手擘与女子美丽的金发的对比。
这幅作品的构图很有巴洛克美术的代表性。
看课件插图:《最后的晚餐》。
分析这幅画的构图与上幅图的不同。
这幅绘画体现了文艺复兴古典式的构图。
它造型单纯,构图明晰,追求画面的严整、匀称与和谐。
是由五个连结的三角形组成画面。
这幅作品画在米兰圣马丽亚教堂餐厅的正面墙壁上,从一定的距离看,画里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实际的透视相衔接。
可以想像,在这个餐厅用饭的僧侣和信徒们,恍惚之间会感到餐厅的深处,画中的人物在和他们一起进餐。
而此刻,基督正平静地说出那句惊人的话:“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种音乐风格。
巴洛克音乐华丽、壮观。
促进了歌剧的发展,多在宫廷演唱,很有贵族趣味。
相对于后期的古典音乐来说,巴洛克音乐至少具备两个明显的优点:1讲究优美的旋律,对位严谨,和声华丽,大多数巴洛克音乐都具有“入耳即溶“的歌唱性;2.体裁短小易于吸收。
你可以在五分钟内听完一首维瓦尔第的三乐章弦乐协奏曲,也可以在十八分钟内听完一首博凯里尼的四乐章交响曲。
插入视频:香港卫视的一段视频(宫廷音乐)。
三、巴洛克文学巴洛克文学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
但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偏重于表现信仰的危机和悲观颓废的倾向;在艺术上刻意追求怪谲,偏于雕琢,被一些史家称为“夸饰主义”。
巴洛克文学首先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又由意大利传到西班牙和英、法、德等国家。
(一)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马里诺他的抒情诗集《七弦琴》、《风笛》以及长诗《阿多尼斯》,大量运用比喻、典故和象征手法,追求绮丽、浮华的诗风,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悲哀的厌世主义情绪。
(二)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贡哥拉和卡尔德隆贵族出身的贡哥拉,他长期担任西班牙的宫廷神父,诗作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相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
卡尔德隆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重要的戏剧家和诗人。
代表作剧本《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一剧在暮色苍茫中拉开序幕,这里,阴冷的荒山、不毛的悬崖、灰暗的塔楼,衬托出几个受命运驱使旅途奔波的出场人物。
在这个凄凉的地方,人们可以听到塔楼里的囚徒所发出的沉重叹息。
囚徒本是波兰的王子,因为国王和星相家认为他长大后会成为残暴不仁的君主,因此刚一落地,便被父王囚禁在塔楼里。
王子成人后,国王怀疑当年的判断可能有误,决定把王子麻醉后放出塔楼一试。
而从来没有受到过仁慈对待的王子,果然表现得残暴不仁,使国王不得不相信了当年的预言,再次将他麻醉后关回了塔楼。
遭此一番变故的王子,竟因此而省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场梦,惟有基督教信仰是永恒真理的道理。
这样,当拥戴他的群众破狱放他出来时,这位今非昔比的王子大大褒奖了遵照国王的命令严厉看守他的狱吏,而严惩了违反国王命令解放他的战士。
卡尔德隆在本剧中,一方面通过表现人物的苦难生活揭露了现世的不平,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又鼓吹了人生有罪的基督教教义,宣扬了对国王的忠诚,体现了西班牙巴罗史文学的鲜明特征。
(三)英国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玄学派诗歌”因这派诗人“喜用玄学”(德莱顿语)而得名,他们写爱情与宗教主题,从哲学与神学中抽取意象,写论辨式的诗句。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多恩和安德鲁·马维尔等。
我们来看一首安德鲁·马维尔的一首诗《致羞怯的情人》。
致羞怯的情人安德鲁·马维尔在这个世界上,要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小姐,这种羞怯便不为过。
我们坐下来想想到哪里去散步,消磨漫长的相爱的一天。
你去印度恒河那边,寻觅红宝石,我在亨伯湾水浪旁诉说爱恋,我爱上你早在洪水泛滥前十年,如果你愿意,可以拒绝我直到犹太人皈依正教的一天。
我的爱情园地慢慢拓展比许多帝国发展得还广,还慢。
我用一百年来赞扬你的眼,对着你的容面仔细端详;用二百年来赞颂你的每个乳房,用三万年推及其他地方,对每个部位最少用一个世纪,等最后一个世纪表露对你的心田。
小姐,因为你应享有这种荣耀,我求爱也不容轻慢。
但在我身后,我总听到渐次逼近的时光车轮的声音;在我们面前铺展着,永恒无际的沙滩。
你的美貌在那里再也看不见,在你的大理石墓穴里也听不见我的歌声回荡。
蛆虫将品尝你那长期保有的童贞;你的奇异的节操变成了飞尘;我的情欲也全化为灰烬。
坟墓是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好地方,但我想没有人到那里拥抱亲近。
因此,现在趁你的青春姿色像朝霞般在你的皮肤上显现,趁你发热的灵魂的火焰从颗颗汗毛孔里发散,此刻,让我们忘情的歌舞,像一对发情的鹰鸟似的,宁可一下吞噬我们的时间,不愿在时间的熬煎下沦落。
让我们把我们的全副精力和全部情爱滚作一个圆球,通过人生的两扇铁门,一举博得我们的欢乐。
像这样,虽然我们无法使太阳停止转动,但我们将听任其奔波。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不但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而且开启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时代”。
古典派诗人偏重意象的完整优美,喜欢以哲理入诗;浪漫派诗人则偏重情感的自然流露。
前者重形式,而后者则重实质。
在马维尔的诗中,常能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理性令他的诗寓意深刻,浪漫则使他的诗情境优美。
他的名作《致羞怯的情人》表现“及时行乐”的主题。
“在我身后,我总听到渐次逼近的时光车轮的声音;在我们面前铺展着,永恒无际的沙滩。
”而死亡是那样无奈,所以诗人劝说女友,“现在趁你的青春姿色像朝霞般在你的皮肤上显现,趁你发热的灵魂的火焰从颗颗汗毛孔里发散,”“让我们忘情地歌舞,像一对发情的鹰鸟似的,宁可一下吞噬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把我们的全副精力和全部情爱滚作一个圆球,通过人生的两扇铁门,一举博得我们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