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一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
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
从篆捅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饰,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
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
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
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
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
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
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张守世《书法回归“心画”本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在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占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造与之息息相关。
C.在古人看来,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
D.由东汉蔡邑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代宋曹的《书法约言》、刘腮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到他们对书法创造的心态都有共同的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不同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兰亭集序》B.虞世南《孔子庙堂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因此,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
A.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粮食熊立功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于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
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一点吃的,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
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点着了火。
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
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
”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流口水。
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
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
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
长个f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
并说: “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
侮一次同,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
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
活该,报应。
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 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
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
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十,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
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
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
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
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
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
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冉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长个子低下头,看着一民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
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
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止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
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这句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寒冷恶劣,也为持枪大兵闯入家中把娘绑走营造了紧张肃杀的气氛。
B.“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这一特写镜头除含着叶子对失去父母的极度伤心,也流露出她明白了父亲的身份,从而继承父母遗志继续跟着红军走的坚强决心。
C.作品两次描写到“八角帽”,说明来取粮食的人都是工农红军的人,不但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暗示出叶子母女的阶级立场。
D.作品通过叶子一家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进行的艰苦的斗争生活,在当今社会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刻画叶子这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宁愿挨饿也全力支持红军革命的光辉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