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绝密★启封前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命题教师:龚义军姚艳丽朱建森审题教师:丁雅婷钟敏涂菊花考试时间:2017年5月25日9:00--11:30 试卷满分:300分★祝考试顺利★24.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25.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

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

印者,信也。

”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

这反映出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26.观察古代中国997-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对比变化表。

它反映出的趋势是A.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B.财政对农业的依赖减弱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废弛27.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C.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8.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D.小农经济趋于瓦解29.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该学者旨在说明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30.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

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31.有人将当代中共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称为“集体总统”,也有人称“委员”为“集体宰相”。

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A.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 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C. 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32.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33.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

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

材料主要说明了: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34.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A.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B.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的觉醒C.巴黎公社是工人运动的榜样 D.法国工业化模式是欧洲典范35.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

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

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

”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

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给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

被特拉克极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

法国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命运”。

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开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整理自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等材料二晚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

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

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

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西方人文主义者与晚清学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16分)(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9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弗朗西斯·培根曾明确地说过:“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

”……牛顿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和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样,近代民族主义若无印刷和电报之类的技术新发明,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反之亦然,政治影响了科学,给科学进步以强有力的促进的法国革命就是其中一例。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和欧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与政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

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

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

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

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

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

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

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

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

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

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材料二:“(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材料三:“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为什么?(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景。

(9分)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冯道(882 — 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

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朝臣“重其胆量”;又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明宗录以自讽。

契丹入汴,冯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时说:“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冯道以当时“诸经舛缪”,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摘编自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材料二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

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

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

《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摘自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道的主要作为。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

(7分)历史试题答案24-28:A.B.B.C.D; 29-33:D.A.B.D.C; 34-35:A.C40.(25分)(1)特征:西方:肯定世俗生活,歌颂爱情;肯定人的价值,高举个性解放的旗帜;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结合。

相关主题